您现在的位置: 乡村发现 > 首页 > 三农资讯

“退还”承包地为农村改革提供思路

[ 作者:堂吉伟德  文章来源:中国乡村发现  点击数: 更新时间:2016-09-30 录入:吴玲香 ]

在重庆梁平县,一项或将产生深远影响的探索正在低调推进,少量农民试点退还承包地,不再将土地视为命根子而固守,而是选择洗脚离田,彻底离开土地。在实施土地承包经营权退出试点的村组,该举措受到那些有非农职业、非农收入的农户的欢迎,这为深化农村改革提供了新的思路。(926日《中国青年报》)

所谓退还承包地的模式,其实就是土地承包者把所承包的土地,归还给集体而不再承包,由集体进行统一经营,只享受其收益权而不再具有经营权,让集体经营具有更大的自主权和决定权。虽然土地转租和流转,在时下已成为常态。不过其更多属于市场自发行为,未能解决规模化的问题,也极容易涉及到利益之争,其最后结果往往不是双赢而是多输。相比于既有的不改变承包主体的模式,退还承包地在步子上明显更大,也更能对接市场需求并照顾各方利益。

试点的结果是多赢的,土地得到了规模化和综合化利用,让其实现了最大的升值,也为农民分红和集体获利创造了条件,而企业化经营的承包者则采取项目化使用和规模化经营,让土地有了更高的附加值。更重要的是,相比于零星化承包所带来的土地闲置,让土地得到了整理和利用,耕地资源发挥了效益,才是退还承包地所收获的最大边际效应。既不损及农民根本利益,还能实现收入的增长,土地承包经营权退出试点则具有了改革破题之效。

耕地撂荒是当前三农问题之中,相对复杂的一个问题。虽然从整体上看,土地的利用率依然得到了保障,加上机械化的运用,土地的综合利益和使用效率有了提升。不过受农业生产效益低,农民种粮积极性不高,农资价格逐年上涨和劳动力价格猛涨导致农业生产成本高,农村主要劳动力大量输出,剩余的老弱人群无力耕种等多种因素的影响,农村耕地使用与保护依然面临诸多困难,在少数地方和个别地区,撂荒现象依然较重,不但造成了当地耕地资源的浪费,更是威胁到国家的粮食安全。这其间,已经洗脚离田甚至整户都已搬离农村,但囿于承包权几十年不变的政策限制,使得土地随着农村的空心化,而处于事实上的撂荒状态。

众所周知的是,土地只有经过规模化整理和系统化使用,才能让其效益发挥到最大。因而,若不能实行整片出租,零星的承包权转租,就难以获得市场其他主体的青睐。如何打造新的规模化农场主,如何利用现代化的农业技术,如何实现科学种植和机械化耕作,则成为农村改革的现实课题。而农村土地承包权的转让,土地的流转,又涉及到众多利益主体,关乎到农民的切身利益。要想在改革经营权的同时,又要兼顾各方利益,则是对改革的智慧和决心的双重考验。在减少土地荒置成为各地政府一项重要责任的语境下,整片退出、定制用地的改革尝试,则为深化农村改革提供了借鉴。

一项措施的好坏最终取决于效果,而改革破题也并非想像中那般简单。固守政策底线并确保农民的根本利益,才能真正激活其参与的热情与意愿。让权利不随着土地的经营权转让而消失,反倒是增值,则是市场化运作模式之下,最需要公共责任作为基石。啃下了土地流转和利益分配的改革硬骨头,三农问题才会最终找到解题之道。

中国乡村发现网转自:光明网-时评频道2016-09-27



(扫一扫,更多精彩内容!)

免责声明:中国乡村发现网属于非盈利学术网站,主要是为推进三农研究而提供无偿文献资料服务,网站文章、图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不代表本站立场,如涉及版权问题请及时联系我们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