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乡村发现 > 首页 > 三农资讯

守住耕地质量红线靠什么?

[ 作者:李慧  文章来源:中国乡村发现  点击数: 更新时间:2016-08-08 录入:吴玲香 ]

为了摸清我国耕地质量底数,日前农业部发布《耕地质量调查监测与评价办法》,提出了建立耕地质量调查、监测、评价与信息发布等制度,加快建设耕地质量监测网络。

目前我国耕地质量面临哪些问题?守住耕地质量红线靠什么?为此,记者专访了农业部耕地质量建设与管理专家指导组成员、北京市土肥工作站站长赵永志。

战略思维:质量保护与数量保护同样重要

相关数据显示,我国耕地长期高强度、超负荷使用,退化、污染、基础地力下降等问题突出。

目前我国耕地质量情况大体如何?赵永志指出,总体上看,当前我国耕地质量呈现出三大”“三低态势。三大指中低产田比例大,中低产田面积占比达70%以上;耕地质量退化面积大,全国耕地退化面积占比在40%以上;污染耕地面积大,全国耕地土壤污染点位超标率达到19.4%三低指的是有机质含量低,补充耕地等级低和基础地力低。

对于耕地保护,我们要有一种战略思维。在赵永志看来,对于耕地不仅要有一条数量红线,更要有一条质量红线。

土壤是农业生产的基础资源,肥料也是农业生产的基础资料,是粮食的粮食赵永志指出,农业发展的基础在土肥,农业生态和农产品质量安全保障的关键也在土肥,发展智慧土肥对农业产出高效、产品安全、环境友好具有重要意义。

当前,我国农业面临资源短缺、经营粗放、污染加重、科技创新不足等问题。要破解这些难题,必须按照创新发展的理念,充分依靠新思路、新方法、新技术,尤其要大力推动和发展移动互联网、大数据、云计算和物联网等技术在土肥工作中的综合应用,以此实现土肥资源高效利用和高效产出。赵永志说。

科学思维:用治养结合提升耕地质量

走进北京昌平区兴寿镇鑫诚缘果品农业合作社,一块北京都市农业科技小院的大牌子吸引了记者的目光,这是北京市土肥工作站和中国农大共同建设的科技服务基地与展示窗口,他们组织土肥、栽培、植保专家,针对合作社几百户草莓种植户开展零距离、零门槛、零时差、零费用的全方位科技服务。针对传统草莓种植连茬,地力下降,土传病害增加等问题,进行量身定做技术服务。

科技小院的探索与实践表明,无论是提升耕地质量,还是促进农业产业发展,都呼唤科学土肥技术,呼唤统筹兼顾的科学思维。

解决耕地质量问题,要从生态角度、循环经济角度、治养结合的角度,从根本入手实现综合治理。赵永志认为,我国的肥料发展应当以提高肥料利用率为核心,实施以质量替代数量的发展战略。

治养结合首先是。要加大对污染土壤生物、化学、物理综合修复技术研究与应用推广力度,确保粮食和农产品质量安全。要加大对耕地投入品的监测与监管力度,深入研究循环经济技术,不断提高农业有机废弃物以及城市垃圾安全处理与资源化利用强度与效率,防止污染物对耕地的破坏。

治养结合更重要的是,要大力实施种养结合,强化有机培肥,积极推行轮作休耕和绿色生态种植培肥,实现污染耕地绿色生态修复改良,同时探索建立耕地质量补偿机制,出台农民用地养地、培肥地力的技术补贴激励政策,不断强化农民的主体责任意识和积极性,不断促进耕地质量提升,确保土壤健康安全,从而支撑和引领我国农业可持续发展。

创新思维:用智慧土肥促进可持续发展

81日,记者走进北京市房山区琉璃河镇周庄村的蔬菜种植大户王雷家,提到智慧土肥,王雷满脸兴奋,并说可神奇了。他打开电脑,进入北京市土肥信息网,点击页面上测土配方施肥栏目,每家农户田地的信息迅速显示在屏幕上,一目了然。

王雷很快找到了自家地块,按照施肥专家推荐系统的提示,将他家300亩菜田的土壤养分含量以及番茄等蔬菜目标产量输入到相应的表格,电脑屏幕上随即显示出这些蔬菜的测土配方施肥技术。同时,他还在线网签了土肥站技术服务,整个过程不到3分钟。

王雷之所以能在短短几分钟内就获取到作物的电子处方,依靠的是北京市土肥大数据以及背后运行的诸多专业应用系统。

土肥数据库与业务应用系统是智慧土肥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智慧土肥发展不可或缺的重要工具与手段。赵永志介绍说,充分发挥了土肥技术对绿色、循环、低碳、可持续发展现代农业的科技支撑与引领。换句话说,依托土肥数据库、业务应用系统以及物联网、互联网+”技术在土肥工作中的应用,就可以有效加强耕地质量科学动态监测和肥料投入品严格监管,就可以有效指导农民科学、安全、精准地管理土肥水,降低土壤污染,提高生产效率,实现农业绿色、循环、低碳、可持续发展。

中国乡村发现网转自:《光明日报》( 2016080602版)



(扫一扫,更多精彩内容!)

免责声明:中国乡村发现网属于非盈利学术网站,主要是为推进三农研究而提供无偿文献资料服务,网站文章、图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不代表本站立场,如涉及版权问题请及时联系我们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