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乡村发现 > 首页 > 三农资讯

农产品认证补短板 “护航”食品安全

[ 作者:南日  文章来源:中国乡村发现  点击数: 更新时间:2016-03-18 录入:吴玲香 ]

十三五期间,对无公害农产品、绿色食品、有机农产品和地理标识产品(即三品一标)都要率先实现可追溯。农业部部长韩长赋日前在全国两会答记者问中提到要推进农产品标准化生产和建立追溯体系,引发业界高度关注。三品一标作为农产品质量安全的重要评价标准,在我国的发展推广已有十多年。然而,从目前的情况来看整个社会对三品一标的了解程度和接纳程度还比较低。当前需要全方位、多角度加大对三品一标的宣传,提高消费者和企业对其认知程度,为农产品质量安全保驾护航。

大众消费者普遍认知不高

一半以上的消费者不明白绿色食品和普通食品的区别,甚至还有相当一部分消费者认为绿颜色的食品或天然的食品就是绿色食品

日前,笔者走访位于广州市暨南大学附近社区普通超市和大型连锁超市发现,在社区普通超市中,贴有三品一标标识的产品较少,相比之下,一些专门售卖鲜活农产品的社区超市售卖三品一标农产品的种类较多。而在大型连锁超市里,也以平价菜品居多,虽然其中一家大型超市设有有机农产品专柜,但其价格系同类普通蔬菜的3倍到4倍。

接受采访的大部分消费者表示,平时都听说过三品一标等概念,但是很少会去购买。更有消费者在接受采访时表示,平时不会去关注三品一标农产品,因为他们不知道怎么辨别真假。

在汕头大学读书的小陈说,他的家人一般都去买普通蔬菜,不买有机蔬菜的原因,一是不知道它们与普通农产品的具体区别,二是觉得没必要买,三是不常见到所以自然也买得少。

只有少部分消费者在平时会刻意选择购买三品一标农产品,因为他们对时有发生的食品安全事件比较关注,而三品一标农产品在他们眼里更有品质保证,味道更好,能够保持膳食平衡。

通过走访发现在大学生群体中知道三品一标的比例较高,而中老年群体对其了解较少。此外,知识分子群体更加注重膳食平衡,对三品一标的消费比例相对较高。

对于群众对三品一标的认知情况,广东省绿色产品办公室(广东省农产品质量安全中心的前身)此前曾在我省作过调查。调查结果显示,消费者对绿色食品的认知差异大,大部分消费者听说过绿色食品,能够分清绿色食品标识的消费者只占21.9%。一半以上的消费者不明白绿色食品和普通食品的区别,甚至还有相当一部分消费者认为绿颜色的食品或天然的食品就是绿色食品

长期从事三品一标工作的中心主任徐小明坦陈,从平时零星地抽查和他掌握的情况来看,目前群众对三品一标农产品的认知度依然不高。

●“三品一标交易平台处境艰难

认知度不高,使得经营三品一标农产品的平台也步履维艰。

3年前,作为广东首家三品一标集中交流平台,筹备多年的绿博隆国际食品交易中心(下简称绿博隆)在广州正式开业。公开资料显示,绿博隆当时斥资1.8亿元,在广州建立了三品一标的专业流通市场,旨在打造一个三品一标和进口优质农产品的集中流通平台。

从广东省农产品质量安全中心(简称中心)了解到,为了搞好平台,绿博隆的负责人初时对该流通市场的建设颇费心机,前期调研费用就花费100万元,其前景亦得到中心及业界普遍看好。

然而,开业两个月后,绿博隆经营情况却一片惨淡。当时有媒体到现场调查,发现偌大的交易中心只能零星地见到几个人;110多间店铺,至今只租出去40个左右,大量店铺仍然处于空置状态;甚至一些已出租的店铺拉上了铁闸,并未开门营业……

此后3年,绿博隆在平台运营方面一直打不开局面,最后不得不改头换脸,转做水产品,兼做少量的三品一标农产品流通。

绿博隆为什么做不起来?最主要的原因就是因为上游的认证企业太少,导致货源不足。徐小明认为,绿博隆商业模式是连接上游认证企业和下游的酒店和超市,将自己打造成一个优质农产品平台。但整个三品一标产业链不大,上游企业少或者不愿意供货给绿博隆,最终导致它做不起来。

中心一位工作人员分析,上游认证企业不愿意供货主要是因为它们看不到利益,看不到将货品供给绿博隆有什么好处。既然企业看不到好处,它为什么不直接供给到超市和酒店呢?供给到绿博隆还会产生租金和手续费。

据悉,在绿博隆之后,广州乃至整个广东省就难觅专做三品一标农产品流通的大型企业。

中国乡村发现网转自:东方城乡报2016-03-15

 


(扫一扫,更多精彩内容!)

免责声明:中国乡村发现网属于非盈利学术网站,主要是为推进三农研究而提供无偿文献资料服务,网站文章、图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不代表本站立场,如涉及版权问题请及时联系我们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