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乡村发现 > 首页 > 三农资讯

你的乡村小学还好吗?

[ 作者:陈祖英  文章来源:中国乡村发现  点击数: 更新时间:2016-02-26 录入:12 ]

社长说

好消息:今天开始,大家期待已久的留言评论功能可以使用了哦~大家可以在“社会学了没”公众号的文章下面留言评论,快来参与吧~嘿!楼上楼下的朋友们,一起侃侃呗~

返乡笔记:越走越远的乡村小学

拜读完黄灯的《一个农村儿媳眼中的乡村图景》之后,我这个农村儿媳也有了一股想说点什么的冲动。

故事的背景:村里的变化

我丈夫家在江西省F县的G村小组,2000年第一次去他家,印象最深的是交通不便。从县城坐城乡巴士走了半个多小时的沙土路后,我们再走了4公里的泥泞机耕道才到他家。老公说如果走田埂小路会近很多,但因为前几天下了雨,路面有些湿滑,怕我不好走。

第二个印象是村子地广人稀。G村所属乡镇是丘陵地势,林地多而耕地少。G村也就二十来户人家百来个人,在上个世纪八十年代中期,全村的男女老少每人名下都分有山林。

再就是生活相比城市而言不是很方便,比如村里没有安装自来水,饮用水来自井水;没有厕所,而是各家自掏的茅坑,且与猪圈相邻;一些日常用品的购买需要去村外,隔三差五会有卖豆腐、水果之类的小贩来村里卖上十几二十分钟就走;村里有位赤脚医生,每天背着个小药箱在村里和附近各村给村民看个简单的头痛脑热。

虽说有诸多不便,但G村的生态环境还是挺不错的,村中屋舍大都坐北朝南,背靠竹山而建,新建的两层砖瓦房和破旧的土坯房并排交错,距离房前十米或二十米,一条清澈的小渠缓缓流过。顺着小渠往西走不久,便来到被崇山峻岭包围的一个大水库前,只见清彻碧蓝的水面上漾着细细涟漪,远山近树倒映水中,真是一幅美不胜收的画卷。这个水库大且深,此库鱼儿的鲜美在全县都是有名的。有一种说法讲这个村子就是由当年少数几个挖水库的人留下来后繁衍发展起来的,所以村里人是杂姓,但乡亲们都相互熟悉,互帮互助,早饭后常见一群女性在渠边一边洗衣一边聊天,不时传来她们爽朗的笑声……

你的乡村小学还好吗?(图1)

时光流逝,转眼已十六年。在外省工作的我们年年回家,年年能看到一些变化:从县城到镇上尘土飞扬的沙土路变成了平坦黑黝的柏油路,凹凸不平的机耕道铺成了四米宽的水泥路,过年开回村的小轿车一年比一年多。

小渠里的水变得很清澈,小渠边上的垃圾也都被清扫走了,村里的生活垃圾定期有人来拖走。水库的堤坝修建得更加坚固美观,曾因不负责任的承包商而被污染的水库水又变得清亮澄澈起来了……

现在不仅前往G村的交通变得方便,村里的环境也变得更干净优美,可我发现回村过年的人却渐渐变少了,这个中原因自然是十分复杂。

出于职业的原因,我想说说村里小孩的上学故事。

村小的消亡

据了解,村里以前有个只设置了一、二年级的不完全小学——G村小,负责G村和隔壁村适龄孩子的教育。村小的教学条件相比完小和中心小学来说,自然是最差的。G村最初并没有为学校专建一间教室,为此村民回忆说,仅教室就搬了好几次,多是弃用的民房。架上一块可移动的木头黑板,放几张课桌长凳就可以上课了。

你的乡村小学还好吗?(图2)

老师多是当地的民办教师,也曾偶尔请村里上过中学的青年代课,但老师只有一位,负责两个年级的教学。只是上午上课,两节语文两节数学。老师将学生分成两组即两个年级,一个年级上课,另一个年级的学生就自习或做作业。偶尔老师有事或身体不适无法上课,学生这天就放假了。

早在1985年以前,两个年级的学生人数可达20多位;随着计划生育的推行,学生人数呈减少趋势;再加上近年来出外打工的青年在外生儿育女,渐渐地两个班的人数加起来只是个位数。但村里一直坚持办到了2006年,当时的情形是学校只有3个二年级的学生,一年级没有学生报名,这个村小便自然消亡了。

村完小的现状

G村民小组隶属于W村民委员会,据2015年统计资料显示,W村委会共15个村民小组342户人家,总共1415人;W村的土地面积是1762公顷,其中林地面积1427公顷,耕地面积226公顷。

按规定,G村的孩子在自己的村小上完低年级的课程,就要到W村完小继续求学。完小,完全小学的简称,顾名思义就是指当时的小学五年制从一年级到五年级皆齐全的学校。

W村完小建在村委会旁边,就在W村小组的地盘上。还没进村,远远地就看到一组粉色墙壁的建筑十分显眼,走到学校大门前,正对着是完小的一幢两层楼高的教学楼,坐北朝南,一共六间教室;教学楼前立着一升旗台,从校门到教学楼大概就是操场的长度了。东西两侧各建有一两间平房,分别是厨房和柴房、厕所。

你的乡村小学还好吗?(图3)

一位40出头的村委干部告诉我,2015年刚将学校修缮一新,说到他当年(1980年代)读书的情形:这所小学只有东西两边各一排一层的平房瓦顶的教室。教室的地面是有点凹凸的泥土地,桌凳总是放不平稳;窗户上的玻璃破了好几块,冬天刮风时同学们就想办法钉薄膜来挡风;有时外面下大雪,不一会儿课桌上就铺了一层薄薄的小雪。所以天冷时,同学们都会从家里带个装有半红半黑炭火的火笼取暖。老师也大都是民办教师,也请过代课老师,主要是上语文和数学,外加体育和音乐课。那时候学生挺多的,一个年级一个班起码也有四十多人。

由于是放假期间,我没法进到学校里面。随着这位村干部往校门口东边走上几步,是一口直径约1米的老井,井水很清澈。他告诉我,除W村民小组的孩子外,其他各村民小组的孩子到完小上学或多或少都要走上好几里小路和山路,故上午上完课后孩子们并不回家,午饭就是孩子自己早上上学时带来的米和菜。所以,孩子们到学校的第一件事就是从这眼井里打水冲洗米粒,用自带的刻有自己姓名的铁饭盒装着放在学校统一的蒸笼上去蒸。而蒸米饭的柴火也是学生自己上交的。好在这口井的水位高,学生只用两三米长的细绳绑个塑料瓶或搪瓷杯就可以打水了,平时渴了也是这样打水喝的。

从G村到W村完小,顺着房前的那条小渠小路走至少是3、4里路,若走机耕大路就是十几里了。村里的孩子们都是相约走小路一起去上学的。有的村民回忆说在上学的路上,小伙伴们会互相嬉戏,印象最深的是冬天下雪了,都喜欢在雪地上卧个雪影、做个雪人、打下雪仗之类的,然后觉得时间差不多了才赶紧拎着书包家什一路狂奔冲向学校。但从水渠下到田地有个坡,下雪天或霜冻天的路面滑,如果不抓住路边的茅草,很容易摔倒或直接滑到坡底的农田里,好在冬季水稻田都干了。

村完小老师的生活现状

非常有幸访到一位2003年曾在W村完小代过课的徐老师,也是G村的外甥女。她当年刚从中等师范学校毕业,那时的师范生已经不包分配了。徐老师是在她父母的帮助下到W村完小代课的。

2003年的完小已经建有我看到的那幢两层的教学楼,但东西两侧的平房已是危房了。当时学校有六七个民办教师,但年龄都已经四、五十岁了,负责学校学前班至五年级一百多号学生的教学和生活。徐老师最年轻,任一年级20个学生的班主任,负责教语文和数学两门课,还要教二年级20多个学生的数学。一天至少上五节课,忙得徐老师连改作业的时间都没有。由于学校没有给徐老师提供住宿,她住在外婆家,每天和学生一样走小路上学,也要带着米和菜。不同的是学生不用交柴了,而是交钱给学校去买柴蒸饭,但有的学生家里实在是穷得连学费都交不上,仍可以交柴的。

当我问徐老师为什么代了一年课就离开了,她并没有提到生活条件的艰苦和诸多不方便,只说实在是因为待遇太低:一个月只有一百来块钱,而那些和她同样上课的民办教师,一个月却是八、九百元,年纪大点的有一千元多元。正如她自己说的:“每个月挣的工资连自己都养不活,每周一早上还要我妈买好一堆吃的送我坐城乡巴士去上课,平时上课还要年迈的外婆起早为我操劳早饭午菜,真是不好意思也没意思呀!”

教育资源整合

2007年F县教育局进行教育资源整合,提出逐步将农村初中学生集中到县城就读、小学三年级以上学生相对集中到乡镇集镇区就读的五年规划。另外,2008年F县全面施行小学六年制教育,可能是考虑到乡村小学的师资问题,小学六年级不是设在各村完小而是插在相应的初级中学,这以前的初级中学加了小学一个年级进来,再称呼中学似乎已不合适,所以凡包含小学的乡镇初级中学全更名为某某乡镇学校。接着小学四、五年级并入乡镇学校就读,以前的完小也不完全了,便改名为某某教学点。出现这种合并,一方面是小学生源逐年在减少,另一方面是小学师资尤其是山村小学的师资严重稀缺。

我看W村完小这十几二十年都还只是原来的那几位民办教师在支撑,除偶尔请个代课老师外,一直无法吸收新鲜的师资力量。如今年纪大的教师退休后,学校只剩下2位也是快退休的老师,其中一位是校长。W村完小的四、五年级是2008年并入乡镇学校的,当时W村完小三年级还有十几个学生。

现在学校挂的牌子是W教学点附属幼儿园,有学前班和小学一至三年级,其中一年级7、8人,二年级2人,三年级5、6人。学校还请了个代课老师帮忙照顾孩子。校长告诉我,现在学校的硬件设施完备,还配置了3台电脑,有网络有投影,每年政府拨款4、5万元用都用不完呢。听着校长有点自豪地炫耀,我的心却针扎般地难受。驱车到附近其他几个乡镇的教学点问了问,情况都差不多:有2位老师3名学生的,有3位老师5名学生的,还有个教学点干脆并到邻村了,听着村民们略带讽刺又显无奈的语气,心里真的不好受。

家长的担心与抉择

在村里办个小学是为了方便孩子上学,虽说教学条件和师资都不理想,村民们至少可以放心地将孩子送到老师手上,安心从事农业生产。2003年的G村小就曾因为生源太少而被人提议合并,由于有位村干部说:“合并是可以的,但要能保证孩子上下学的安全”才作罢。

现在村小没有了,G村低年级的孩子按政策是要到W教学点去上学,大人们开始担心了:这6、7岁的孩子每天走几里路去上学已经很心疼了,还要自己从井里打水洗米蒸饭,能放心吗?而且到W教学点也只能读三年,四年级以后又要去乡镇学校读书。因为从G村到乡镇学校有10公里路,不可能让孩子每天来回,可是让9、10岁的孩子在学校住宿又是千万个不放心,这孩子上学的事让G村的大人们真是愁肠百结。

但事已至此,村民们只有自己想办法,再苦也不能苦孩子。首先想到的办法是到另一个村的教学点去上学,因为这个教学点的交通相对便利,有个私立幼儿园里有辆校车,可以接送附近各村上学的孩子。大人们便将孩子先送这所幼儿园上一年学前班,接着到孩子上一、二年级时也让校车顺带接送上下学,只是大人们要多一份接送的开销。可是教学点毕竟只能读到三年级,村民们也很清楚,这些年,随着城镇化的进程,很多在乡镇任教的老师都通过考试竞聘或其他门路进城了,乡镇学校的教学质量和师资在整体上都无法与城镇学校相比,于是进城上学便成了不二的选择。

进城读书意味着什么?

首先,进县城小学读书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这些年由于大量乡村孩子进城上学,县城的小学扩建了好几所,有公立也有私立,但依然供不应求。据学生家长反映,现在县城小学的一个班满满地挤了70多名学生,最后一排的学生直接贴着教室的墙壁坐了。虽然是这种情况,而且县城的各小学早已定下了一些入学的限制条件,村民们依然想法设法寻找各种门路,为孩子能进城读书而交不菲的择校费。

其次,孩子到县城就读小学是需要家长陪同的,是需要在县城买房子或租房子来照料孩子的学习和生活的,这无形中增加的房(租)费、水电费、生活费等又是一笔不小的开销。同时,不管留在县城照顾孩子的是孩子的母亲还是年轻的爷爷奶奶辈,都意味着或多或少地放弃了农村原有的资产和农业生产,减少了部分收入。比如靠村西头有幢新建的两层楼,是阿水家几年前刚建的。好在他家人口不多,大儿子已经在外打工,夫妻俩为了照顾到县城上学小女儿,只得关上大门进城陪读。阿水嫂除送女儿上下学外,在县城郊区打零工贴补家用,阿水哥也只能是到处打零工,家里的农业生产便荒废了。

陪同孩子进城上学除了增加家庭的开销外,还将导致家庭成员分居各处。由于陪读主要是照顾孩子的生活,做饭洗衣之类,所以通常由家中的女性来承担,各家根据自家的实际情况和家人的意愿有不同的安排:有的是爷爷奶奶或外公外婆进城陪读,孩子的父母出外打工;有的是孩子的母亲陪读,父亲外出打工而老人仍留在村里;也有将孩子寄放在县城的亲戚家,麻烦亲戚接送,父母周末去接孩子回村的等。

如村民小帅,去年在县城租了间房子带孩子上学,小帅的丈夫外出打工后家里只剩下年已八旬的婆婆。婆婆不愿跟小帅去县城住,一怕增加花费,二来也不习惯城市生活,宁愿自己在家养几只鸡鸭种几畦菜。虽然每周末小帅都会带着孩子回到村里,但去年11月中旬婆婆生病了却没能及时发现,以至到县城医院住了几天院才好。

听着村民们的叙述,卑弱的我只能简单地记下些片断,希望能为今后的农村建设提供反思的材料。

作者单位:福建行政学院

中国乡村发现网转自:公众号“社会学了没”


(扫一扫,更多精彩内容!)

免责声明:中国乡村发现网属于非盈利学术网站,主要是为推进三农研究而提供无偿文献资料服务,网站文章、图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不代表本站立场,如涉及版权问题请及时联系我们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