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中国乡村之声《三农中国》报道,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了新时代,我国经济发展也进入了新时代,基本特征就是我国经济已由高速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12月20日闭幕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上指出,要围绕推动高质量发展,做好激发各类市场主体活力、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等重点工作。
关于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会议提出要健全城乡融合发展体制机制,清除阻碍要素下乡各种障碍;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农业政策要从增产导向转向提质导向。
十九大报告中,首次提出乡村振兴战略。“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这20字的内容,是对乡村振兴战略的总要求。
中国社科院农村发展研究所研究员党国英认为:“要加强城乡经济的有机联系,要加强城乡资源的流动,让市场发挥引导作用,特别是让市场在各种要素价格制定当中发挥作用。通过产业兴旺、提高劳动生产率,使农民的收入增长依靠自己的经济活动来实现。”
近5年来,我国城镇化率年均提高1.2个百分点,8000多万农业转移人口成为城镇居民。
此次,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具体部署,健全城乡融合发展体制机制,清除阻碍要素下乡各种障碍。
对此,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农村经济研究部部长叶兴庆表示:“现在的激励政策、鼓励政策还不够。比如,城市中优质的教育、医疗、文化、科技方面的人才怎么到农村去,这方面的体制问题依然存在。下一步,要赋予农民的土地更大的产权权能。注入农业农村的财政资金,总量要增加,结构要优化,整合涉及到的项目,形成合力。”
此前,我国粮食生产曾经实现连续12年增产,2016年产量略有下降。根据国家统计局最新公布的全国粮食生产数据,2017年全国粮食总产量12358亿斤,比2016年增加33亿斤,增长0.3%。粮食生产再获丰收,属历史上第二高产年。
而在产量外,此次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中提出了农业政策从增产导向转向提质导向这一新提法。指出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坚持质量兴农、绿色兴农;深化粮食收储制度改革,让收储价格更好反映市场供求;扩大轮作休耕制度试点。
中国社科院农村发展研究所研究员党国英认为:“在我们国家的农业经济中,农民的经营规模普遍比较小,与专业农户相比,普通农民与现代农业的结合就显得比较困难。所以,要让留在农村的农民逐渐转变为新型的农业主体,成为专业农户。此外,一定要坚持开放,让我们国家的农业在竞争当中降低各种成本,特别是劳动成本要降低,这样才能提高劳动生产率,提高农业竞争力。”
中国乡村发现网转自:央广网 12月25日
(扫一扫,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