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乡村发现 > 首页 > 三农资讯

乡村治理从“软弱涣散”到“凝心聚力”的蝶变

[ 作者:密云区委组织部  文章来源:中国乡村发现  点击数: 更新时间:2017-12-01 录入:实习编辑 ]

密云区溪翁庄镇尖岩村是修建密云水库时整建制搬迁的移民村。村庄面积1.23平方公里,共467户1100人(其中:低收入户285户,低保户55户,党员85人),人均年收入9000余元,是全镇唯一的低收入村。

近年来,尖岩村在村党支部带领下,充分发挥第一书记作用,走出了一条“凝心聚力抓党建,引领发展促增收”的新路,从曾经的软弱涣散村转变为和谐美丽的新农村。

一、村庄发展快,第一书记带

一是抓学习,提升党员凝聚力。第一书记王书平把村党支部自身建设作为重中之重,将学习教育放在首位,每月党员活动日,都组织大家学习党章党规、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等,教育广大党员凝心聚力,深刻领会“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发展理念。

二是办实事,改造危房赢信任。村里不少民房建于1958年水库移民搬迁时,老旧破败。王书平带领大家利用山区泥石流区域搬迁政策,对村内210户危房进行改造,极大改善了村民居住环境,也提高了村党支部的威信。

三是亮公开,村务透明促和谐。在村委会党务村务公开栏,不仅公示村级重大事项进展情况、村级财务状况,还公示村“两委”工作计划、年度为村民办实事进展情况等内容。同时,村里依托党建工作全程记实系统,为群众查看决策过程提供方便,保障全村群众的知情权、参与权、决策权和监督权,得到了党员群众的普遍认可。

二、村民有需求,党员来带头

一是街长制,调解巡逻两不误。村内实行“党员街长制”,党员街长主要负责维护环境、治安巡逻、排查矛盾、调解纠纷。一年来,带动村民拆除违法建设50处,累计清理街道卫生200余次,开展各类治安巡逻1000余人次,化解各类纠纷70余起。

二是老党员,发挥余热为家乡。老党员自发成立“夕阳志愿者服务队”和“朝阳志愿者服务队”,以保护环境、治安巡逻、政策宣传、邻里调解为己任,常年服务于村民生产生活,每年为村里节省费用10余万元。

三是兴文化,乡风文明得提升。随着群众对精神文化的需求日益增强,村党员干部带领村民组建了3支文体队,成立“娘子军团”文艺宣传队,自编自导自演快板、河北梆子、评剧、广场舞等文艺节目。在丰富的文化活动中,村民的文化水平、文明素质逐渐提高,党群干群关系更加融洽。

三、农民要致富,关键靠支部

一是抓旅游,组织群众创品牌。村党支部依托燕山板栗的产品优势,出思路、定政策、搭平台、强培训,积极培育民俗旅游主导产业,打造“栗子宴”特色美食。目前,“尖岩村栗子宴”已成为全区乃至全市较有影响力的民俗品牌,每年接待游客近万人次。

二是护环境,建设美丽新家园。为让更多村民吃上民俗饭,村党支部积极开展拆违清乱及环境治理工作,全村累计拆除违法建筑5000余平方米,村庄环境得到彻底改善。

三是保民生,精准帮扶促增收。村党支部制定详细帮扶计划,做到“一家一户一本台账,一个扶贫计划”,明确帮扶任务、标准、措施和时间节点。目前,已发展30户低收入户为民俗户,帮扶137人就业,区直部门、机关干部、村干部等与19户结成帮扶对子,有58户享受低保待遇,力争在2018年底彻底摘掉低收入村帽子。

 

中国乡村发现网转自:北京农村经济2017第九期


(扫一扫,更多精彩内容!)

免责声明:中国乡村发现网属于非盈利学术网站,主要是为推进三农研究而提供无偿文献资料服务,网站文章、图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不代表本站立场,如涉及版权问题请及时联系我们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