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中国农科院柑橘研究所2017年研究生“聚焦‘一带一路’,践行青年担当”果农科技服务队,深入重庆市北碚、长寿、巴南和丰都4个区县6个村,走访10余户贫困柑橘果农,帮助他们掌握科学的柑橘种植管理技术,实实在在“看真贫、扶真贫、真扶贫”。
顶着重庆的桑拿天,队员们来到了卫星村沛华果树专业合作社负责人刘沛华及其周边农户的柑橘果园。通过细致调研,同学们发现刘沛华家果园里挂果少、果实小、落果现象较为严重。此外,在他家后山坡上的一片果园里柑橘沙皮病感染严重。针对这一问题,在胡军华、吴志刚两位指导老师帮助下,同学们立即给出了详细的技术方案。
刘沛华介绍,目前村里主要的柑橘种植品种仍然是北碚447锦橙、丰脐,其他果农家也都有经营管理粗放、柑橘病虫害种类多、为害普遍的问题,但最令他们担心的还是果子的价格和销路。“主要是愁价格、愁销路,一年辛苦到头也是就维持一家人的日常生活,赚不了钱。”正因如此,虽然他种了多年的柑橘,但一直没能走上致富的道路,看着周边的村民外出打工赚了钱盖了新房买了汽车,心里十分着急。同学们向他赠送了优质柑橘苗,并叮嘱了田间管理要点,希望这些幼苗能够承载起老刘一家致富的梦想。
在长寿区红岩村,淳长品老师冒着大雨,深入泥泞的田间,亲自为农户演示柑橘栽培技术,并叮嘱他们柑橘苗根系脆弱,要用细土封窝培土,栽培过后要及时补浇40公斤定根水。在淳老师的指导下,同学们帮助果农熟练掌握柑橘幼苗栽培技术。60多岁的果农张大爷激动地拉着淳老师和同学们的手,为大家耐心细致的讲解连连道谢。
每到一处,果农科技服务队队员们都详细询问了柑橘种植情况,并为他们量身定制柑橘园科学管理方案,讲解相关技术要点。队员们还向贫困户赠送了铁肥、病虫害防治农药以及东风早、大雅、爱媛38号等优质柑橘树苗。“我种了三十几年柑橘了,现在老了做不动了,我小儿子就来接班。我们每年都盼着你们来,社会就是需要你们这种有本事的人。”歇马镇卫星村柑橘种植户吴大爷拉着同学们的手说。
“关塘村村民余朝成家里有一棵100多年历史的柚子树,如今依旧枝繁叶茂,硕果累累。通过果农科技服务队的指导,我们采用了高接换种技术,与柑橘研究所提供的优质品种嫁接,才有了如今有口皆碑的‘接龙蜜柚’。”巴南区美亨柚子种植股份合作社负责人陈开容在活动中高兴地与同学们分享了百年柚树“返老还童”孕育蜜柚的故事。据陈开容介绍,2015年合作社接龙蜜柚产量和经济收益比2014年增长了足足6倍,未来合作社还将建立示范园,让更多村名享受科技带来的成果,摘掉贫困的帽子。
在帮助活动中,同学们与帮扶对象都进行了“一对一”结对子,相互留存了联系方式,助推精准扶贫工作长期化发展,用自身所学为贫困果农脱贫致富贡献力量。
中国乡村发现网转自:农民日报 2017-08-30
(扫一扫,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