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乡村发现 > 首页 > 三农时评

基于“互联网+”的县域经济发展方式转变

[ 作者:三片叶  文章来源:中国乡村发现  点击数: 更新时间:2017-06-12 录入:19 ]

随着经济全球化的演进和我国新型城镇化进程的推进,经济发展要素在经济结构调整中打破了原有的资源分配格局,形成新的供需关系,使得大部分县域原有的产业体系、经济结构和经济发展方式不再适应经济发展的新要求。同时,在新型城镇化背景下,我国的互联网建设正在高速发展,互联网的快速发展以及其与各产业的渗透与融合己经成为当前经济发展的显著特征。

基于“互联网+”的县域经济发展方式转变

发达国家的实践证明,现代经济增长的主要动力是人力资本积累、技术改进和效率提高,这是从粗放增长转变为集约增长的路径依赖。互联网的发展对经济发展具有显著的带动作用和较强的推动作用,无论是从区域经济发展的角度还是从产业经济发展的角度,当前以互联网技术为主要技术特征的高新技术的应用是省区经济发展的关键问题。因此,县域应该根据现有的资源优势、产业发展特色以及在经济地域分工中的比较优势,积极建立和加强以“互联网+”为载体和基础的产业发展方式,从而带动整个县域经济的提升与发展。

1.进一步加强整个县域的信息化建设,推进互联网基础设施建设。经济要发展,基础设施建设是前提。当前,随着外生技术的不断发展,互联网建设己经成为区域经济发展中影响深远的基础条件之一。互联网因素己经成为技术进步因素中刺激经济增长的重要引擎,它的应用和发展将对区域经济发展产生强大的推动力。县域经济单元应以国家经济政策为导向和新型城镇化为契机,全力开展以互联网为基础的全县域信息化建设,成立专门的信息化建设机构,全面负责全县域的网络信息化建设工作,全面规划县域内网络建设框架、发展方针、政策、法规和网站基站设置,创新网络管理体制,加快经济发展方式变革,使网络建设与经济和社会协调发展,注重将互联网向广大县域的农村推广。

2.实施“互联网+能源产业”,推进新型能源业的快速发展。进入21世纪以来,新能源的开发使世界的能源版图发生了深刻变化。以风能、光能、生物能等为主导的可再生能源以及非常规化能源—页岩气逐渐取代传统能源是大势所趋。因此,一方面,县域必须将现代信息技术、生产自动化技术和现代管理知识与互联网技术融合在一起,提升传统能源产业的生产、经营和管理水平,促进传统能源产业的发展。在此基础上,建立健全传统能源产业的专业化管理网络,实现对传统能源产业的生产、经营和管理中的远程实时监测功能,以互联网技术提高传统能源的生产和转化效率。另一方面,以互联网技术为支撑,支持能源企业开发新型能源的生产、营销、管理的网络化应用系统,促进新型能源生产的调度与监控系统建设,提升新型能源产业的生产效能。通过对能源产业实施“互联网+”的支持推动,延伸能源产业的产业链条,进一步推进能源产业的转型升级,促进能源产业的创新驱动发展。

3.实施“互联网+农业”,形成全新的农业发展网络,推进农业产业化和链条化,推动农业资源对外新发展。我国农业地域在国土总面积中所占比重大。自然环境的多样性造就了我国差异化的农业资源享赋,最终形成了丰富的独具特色的农产品资源类型。由于农产品资源受区域自然环境、交通运输、农业科技等多方面影响,以至于农业面临不同程度的发展局限。为了有效推进农业产业化和链条化发展,必须坚持把“农业强、农村美、农民富”作为“三农”工作的发展目标。首先,县域应积极建立以面向“三农”为服务对象的信息与技术的网络咨询与服务平台。该平台应整合和涵盖当地涉农的各类信息,而且须具备农业发展中的科技资源信息网络和为农产品市场化服务的农产品批发市场信息网络等特色服务网络体系;同时,开发和建设网络的多种接口,使网络具备向上扩张功能和向下延伸功能。在农产品资源的网络建设中,重点要开发的是所在县域的特色农产品科技资源、生产资料、安全监控与预警等大型服务网络。在各类农产品企业中,有选择性地支持和建设一批农畜产品资源引领和示范企业、种养大户和农产品批发市场的网络化应用系统,实现农产品资源的网上浏览、产品预定和产品下单等等网络应用,如北方县域的日光大棚下农作物的网络应用系统、山东寿光的农副产品批发市场的网络系统建设以及养殖基地等网络产销系统建设等等。同时,充分利用“互联网+”的资源优势,积极发展生态型观光农业,将农业发展与区域旅游相结合,建设生态观光旅游产品市场化网络。

4.实施“互联网+新型材料工业”,增强对有优势、有竞争力的产业发展的支持力度。当前县域经济迎来了良好的发展时机。大部分县域都把科技含量高、质量好的节能、环保材料为主的新型材料工业作为发展的主流工业,因此提高新型材料工业的批量化生产和管理的网络化水平显得尤为重要。要充分利用互联网技术,全面提升新兴材料工业化生产水平,特别是利用网络技术,融合其他信息技术整合和改造新型材料生产的整个工艺流程,促进新型材料工业园区的规模扩张和集聚集约化发展与经营。如新型材料示范园环保信息化建设,环保材料的研发、生产和销售的一体化网络建设,以及相关新材料企业的网络化生产改造,不断提升新型材料工业的产能,提高在市场上的影响力。

5.实施“互联网+区域旅游、文化发展”战略,推进县域的生态化发展上层次。旧常态下人们往往把生态环境作为经济发展的副产品。“新常态”首先要在发展的理念上有重大变化,要把绿水青山当作发展的重要内容,绿水青山就是产品、就是发展。同时,应结合生态经济区建设,保持县域的可持续发展。

目前,从全国范围来看,县域发展经济都不同程度地付出了生态环境遭受破坏的惨痛代价,因此县域必须从保护和修复生态环境角度入手,着力改善环境质量;抓好产业支撑,发展绿色生态经济;创新体制机制,推进综合配套改革,加大生态经济区建设的力度。通过发展生态经济,使全县域生态环境实现大的改观,生态效益逐步显现。在此基础上,实施“互联网+”的区域旅游、文化发展战略。这对于拥有优秀旅游和文化资源的县域来说意义十分重大。

我国不同地域拥有各自的旅游、文化资源和现代服务业,县域行政单元要大力推进互联网与所在区域的旅游和文化资源的融合,特别是要依托政府的公益性网站,针对县域内的历史文化、旅游景点进行全面整合,建设和开发旅游服务公共信息服务网络。建成后的网络应整合县域内全部旅游和文化资源,形成覆盖全县域的旅游业、文化业、现代服务业、金融业、交通运输业、农业、保险业等多个行业、多个层面的旅游资源营销网络。通过营销网络建设,进一步增强县域旅游产业、文化产业和现代服务业整体实力和竞争力,营造旅游产业名片。

6.实施“互联网+城市公共产品”建设,加快和提升县域的城市管理水平。从经济学的视角来看,公共产品具有很强的外部性效应,因此增加具有正外部性的公共产品方面的投资将会起到1+1>2的功效。县域经济的增长离不开对城市公共产品服务方面的投入,因此应该积极增加县域公共产品和公共服务,特别是增加工农业基础设施投入,如支持棚户区改造,加强对县域主要交通系统、全县域地下管网(供水网络、供暖网络、供电网络、供气网络以及通讯网络)的建设与改造等等。重点推进以地理信息系统为技术支持的地下管网管理系统的网络化建设,形成覆盖全县域和主要乡镇的地下管网系统,实现地下管网的网络化管理,提升地下管网的运营效率。在政府现行网站基础上,打造覆盖全县域的交通网络管理和服务网络,实现交通系统的全县域网络覆盖和管理,为县域经济的发展提供交通运营支持。

“互联网+”是一种经济形态,也是一种社会形态。在“互联网+”的社会形态下,县域经济发展的每个要素都是网络中流动的元素。县域的网络化管理、“互联网+农业,、“互联网+旅游”和农村电子商务等等新常态、新业态将成为县域经济发展模式的主方向。只有主动融入“互联网+”模式,县域经济才能赢得更大的发展空间,实现县域经济的转型升级、提质增效。


中国乡村发现网转自:头条号 三片叶 2017-06-09


(扫一扫,更多精彩内容!)

免责声明:中国乡村发现网属于非盈利学术网站,主要是为推进三农研究而提供无偿文献资料服务,网站文章、图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不代表本站立场,如涉及版权问题请及时联系我们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