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乡村发现 > 首页 > 三农时评

选派“第一书记”夯实基层基础

[ 作者:段恩杰  文章来源:中国乡村发现  点击数: 更新时间:2017-05-17 录入:吴玲香 ]

选派第一书记到基层任职,是新形势下解决基层组织断层问题、夯实农村工作基础的重要举措,对于加强村级班子建设、推动脱贫攻坚工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第一书记”进村,是为了给农村增添活力、输入血液,让农民从贫困中脱离出来。“第一书记”不是“乌纱帽”,而是“责任帽”。为此,中央部署选派了一大批优秀干部到基层农村担任“第一书记”,推动基层组织建设,助力打赢脱贫攻坚战。

近期各地又陆续开展了新一轮的“第一书记”选派工作,围绕当前农村党建工作、脱贫工作中存在的突出问题,选准着力点,充分发挥“第一书记”的作用,切实增强农村基层党组织凝聚力、战斗力、创造力,巩固脱贫攻坚成果,推动农村长期健康发展。

抓组织自身建设,确保“组织管事”。“打铁还需自身硬”,第一书记要大力实施“领头雁工程”,按照“五个好”的目标要求加强党组织自身建设,对软弱涣散的村支两委班子进行整顿,着力解决班子不团结、软弱无力、工作不在状态等问题;防范应对宗族宗教、黑恶势力的干扰渗透;大力培养村后备干部,着力解决后继乏人等问题;搞好党务、村务公开,使基层组织焕发“青春活力”,增强凝聚力,切实发挥党支部的战斗堡垒作用。

抓党建促脱贫,确保“精准脱贫”。“围绕发展抓党建、抓好党建促发展”,抓党建的最终目的也就是要促发展。第一书记要树立如此理念,要充分利用自己工作经验及派出单位的资源优势助力精准扶贫、精准脱贫,大力发展现代农业和农村二三产业;开展“民情大数据”建设,帮助村“两委”制定和实施脱贫计划,协调整合各行业部门涉农资金,积极引导社会资金,促进贫困村、贫困户脱贫致富;帮助选准发展路子,培育农民专业合作社,千方百计增加村集体收入,增强“造血”功能。

抓常态化,建立长效机制。配备“第一书记”的村大多是党组织软弱涣散村和建档立卡贫困村,“第一书记”的任期一般是1至3年,而农村经济的发展不是一蹴而就,需要长时间持续不断的为之提供助力。“第一书记”下乡如果只是搞过场、一阵风,最初的“第一书记”回到原单位而无人接棒,那么原来所做的一切发展规划都将前功尽弃,因此选派机关优秀干部驻村担任“第一书记”,建立长效机制,坚持一段相对较长的时间,才能显现成效。必须加强管理约束和过程控制,要不断健全选拔下派、监督管理、激励保障、考核评价机制,确保“第一书记”真心干事、务实干事、干净干事。



(扫一扫,更多精彩内容!)

免责声明:中国乡村发现网属于非盈利学术网站,主要是为推进三农研究而提供无偿文献资料服务,网站文章、图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不代表本站立场,如涉及版权问题请及时联系我们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