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乡村发现 > 首页 > 三农时评

头雁引领,助力脱贫攻坚

[ 作者:申静雅  文章来源:中国乡村发现  点击数: 更新时间:2017-04-26 录入:吴玲香 ]

贵州遵义老支书黄大发,30余年绝壁凿出10公里“生命渠”,带着数百个村民,钢钎凿、风钻敲,前后历经30余年,在峭壁悬崖间挖出一条10公里的“天渠”。潺潺渠水,润泽了当地1200多人,使曾经闭塞的贫困村面貌一新。(4月18日人民网)

习近平总书记提出,“送钱送物,不如建个好支部”。贵州遵义老支书黄大发充分发挥贫困村党支部书记“领头雁”富民强村示范效应,撬动了脱贫致富的内在动力。

头雁引领,推动村书记当好群众脱贫致富“主心骨”。每年,雁群为达迁徙地,都要经过千里跋涉、克服无数艰难险阻。它们一旦展翅高飞,就义无返顾,不离航向,而且永远成群成列,坚定不移驶向目标的!确保到2020年所有贫困地区和贫困人口一道迈入全面小康社会是各级党委和政府立下的“军令状”。目前,脱贫攻坚已到冲刺阶段,时间紧、任务重,时代在呼唤黄大发一样的“领头雁”,使命在召唤党员干部奋发有为,撸起袖子加油干!我们需要更多的黄大发一样的“领头雁”,认定目标、克服重重艰难险阻,把自己的一切交给人民,引领人民奔向全面小康的进程。

心怀壮志凌云,不忘初心继续前进!作为党员干部,更要明白自己的初心,明确心中的方向和目标。有坚定人生的信仰,路才会越走越充满希望。在精准扶贫中,黄老支书不忘初心,像鸿雁一样不断地迎接挑战,征服艰险,结伴而行。开渠、种树,只要是能让群众能脱贫致富的办法,他就带领着群众干。正因为这份不忘初心的坚持,最终凝聚起一支能打硬仗的修渠“特战队”,亮起一个时代的精神品牌。

“高城残照下,万里一行飞。” 黄老支书30年如一日,像那坚持不懈而又始终不分散的大雁,始终冲锋在最艰险处、坚守在最困难时。绝壁凿渠,没有大兵团、机械化的“洪荒之力”,就人背马驮、锤敲钎钻。靠着锲而不舍、润物无声的那份坚持,却能把大发渠的传奇刻在绝壁上。放眼当下,特别是脱贫帮扶工作在“险滩”和“硬骨头”面前,一些干部难免会出现畏难不前、浮躁不安、急功近利等不良心态。指挥决策“拍脑袋”、产业上马“一窝蜂”、数据统计“浮夸假”等现象。脱贫攻坚靠的是广大干部群众齐心协力一步一个脚印深耕出来的。因而,党员干部要有善于从眼前的小事抓起,一件一件的去做好的恒心和毅力。不管前路有多艰辛,只要心里装着人民群众,就无畏的向前走;只要有奋斗目标,就甩开膀子努力干!

又一个春天来到,但见草王坝田间地头,黄大发率领群众新栽下的柚子树抽出新芽,翠绿欲滴。一级带着一级干,撸起袖子加油干!这块几代共产党人奋斗的红色土地上,形成万马奔腾、百舸争流的脱贫致富新景象。

(作者单位:四川省泸州市合江县民政局)



(扫一扫,更多精彩内容!)

免责声明:中国乡村发现网属于非盈利学术网站,主要是为推进三农研究而提供无偿文献资料服务,网站文章、图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不代表本站立场,如涉及版权问题请及时联系我们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