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乡村发现 > 首页 > 三农时评

“阳光村务”架起基层干群“连心桥”

[ 作者:何竹梅  文章来源:中国乡村发现  点击数: 更新时间:2017-01-20 录入:18 ]

1月10日上午,在四川南充市高坪区斑竹乡倒马坎村的办公楼前,十几个村民围着村“三务”公开栏,你一言,我一语,热烈讨论着村里的公开事项。站在“三务”公开栏前的村民罗家明高兴地说,村里花了多少钱、办了什么事,都一目了然,这样的村“两委”群众满意。“罗家明说得对,村民明明白白,干部也就清清白白了。”该村村主任杨德武说。现在,村干部明显感觉到“钱不能随随便便花出去了”。自从乡里推行“阳光村务”制度以来,花钱得过该村民主理财小组的把关,并向村民及时公布。(1月17日 《人民日报》)

说起“阳光政务”,已经不是陌生词,而这里的“阳光村务”,也就是“村务公开”,是直接面对群众,直接接受监督的最基层“政务”。这样的制度各地都有,但如何才能真正做到“阳光”?如何才能让群众真正的“明明白白”?这就是值得深思的问题。“村务公开栏”到处都有,有些地方就是看不到什么内容,或者很久都不更新一次,完全是装装样子罢了。因此,像四川南充市高坪区斑竹乡这样的“阳光村务”,公示的内容详实、具体,只要持之以恒,必将营造出别样的基层洞天。

“阳光村务”是群众的“明白墙”。村一级行政单位,是最接地气的基层,肩负着政策方针的具体落实的重任。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政府的惠民政策很多。在有的地方,许多的政策百姓是不清楚的,有的群众无不自嘲式地说:“管他的,能给我点算点,反正是国家的钱,我也没吃亏。”这就说明,有的群众即使得到了一些照顾,也不清楚是怎么回事。特别是一些地方的“低保户”“贫困户”“精准扶贫户”更是让人雾里看花。在这样的背景下,这“阳光村务”的制度就显得非常及时。前面提到的那些“村务公开”,多半是为了迎接检查才像办板报一样弄一回。而真正的“阳光村务”,应把村里的大小事情都公示出来,接受群众监督,既能减少猜疑,又是群众心中的一堵“明白墙”,让群众对领导干部更加理解、信任。

“阳光村务”是干部的“警示牌”。好多落马干部在忏悔时都说,是由于自己心中无戒,又没有人对自己及时提醒、警示,就在背离群众的路上渐行渐远。但是,除了组织、领导的提醒监督之外,还有什么能更好地警示自己呢?这“阳光村务”就在党员干部的心中竖起了一块高大的“警示牌”。要把村里的大小事情都进行公示,可不是开玩笑的事情,如果稍有偏差,就会被群众戳脊梁骨。有了这样的意识,就会在平日的工作中提高警惕,自觉地不碰“红线”,不越“底线”。这种随时的、长期的公示制度,只要坚持得好,会改变一些党员干部的廉洁意识、服务意识,有助于做一名“清清白白”的基层干部。

“阳光村务”是干群的“连心桥”。曾几何时,在一些地方,村支部、村委会领导干部与群众之间的关系出现了裂痕,相互的信任度大大下降,特别是群众对干部,更多的是不信任。究其原因,很大程度上就是许多的惠民政策得不到落实,群众如坠五里雾中。实行“阳光村务”,就是要把村两委的工作暴晒于阳光之下。干部坦诚了,群众就信任,彼此间的裂痕就会消失,哪怕有一道深深的鸿沟,也会被相互的信任架起一座纯洁的“连心桥”。这样,干群关系融洽了,还有什么工作开展不了的呢!

“村务公开处处有,阳光村务正当时”,只要村“两委”真正能把全面的工作展现在“阳光”下,接受各级的检查,接受群众的监督,就既能让群众明白,更是对干部的警示,良好的干群关系的形成,是村级工作的最好铺垫。群众明明白白,干部清清白白,既是新时期的需要,更是划时代的挑战! 

作者地址:四川省合江县自怀镇


(扫一扫,更多精彩内容!)

免责声明:中国乡村发现网属于非盈利学术网站,主要是为推进三农研究而提供无偿文献资料服务,网站文章、图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不代表本站立场,如涉及版权问题请及时联系我们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