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乡村发现 > 首页 > 三农时评

不深挖贫困的“根”,就开不出脱贫的“花”

[ 作者:丁零  文章来源:中国乡村发现  点击数: 更新时间:2016-11-23 录入:16 ]

2016年11月21日,人民网-人民日报分享到: 产业扶贫别“编故事” 多听听农民感受,指出脱贫不是为了一时摘帽,找准产业、对准人头,要让贫困户从思想上接受认同,真正参与其中。

在党和政府对扶贫工作的重视下,各级政府在财政都统筹了不少资金,政策上也向贫困户做了很大的倾斜(足以令非贫困户眼红嫉妒),各种产业扶持政策纷纷出台,这时我们一定会想只靠资金和产业政策就能如期脱贫么?

贫困一定有深层次的缘由。贫困地区基础薄、条件差,贫困人口文化素质偏低、年龄偏大、生产能力偏弱,这些都是一些客观原因,但是并非所有有上述条件的家庭都是贫困的。解决客观的致贫因素诚然是扶贫的重点也是难点(绝大多数各级政府在这上面做的工作足以令我们满意),但是深挖贫困户思想上贫困的根(我不是想说贫困户就乐意贫困不想脱贫,而是指欠缺脱贫的源动力),才是根本意义上的脱贫。否则我们将会看到今年脱贫攻坚,在政府党政机关、第一书记的手把手指导下他们实实在在的达到了脱贫线,明年没了政府手把手指导就又滑入了贫困行列,“年年扶贫年年贫”这不是我们所期望看到的现象。

贫困户各家有各家的贫困原因,基层工作之所以不好做就是因为每一家的贫困都是一本心酸的“血泪史”,只有研究好了这一部部的“血泪史”,我们才能设身处地的帮助他们脱贫。有些贫困家庭只有老人这种家庭,用政策托底和财政扶持资金让他们能安度晚年这就是扶贫;家有适龄儿童没钱上学,让孩子上的起学,就能防止贫困代代传;家有大病患者,医疗救助,解决看不起病的问题就能让他们脱贫,这些贫困都是能够且容易解决的。但是有一些家庭劳动力充裕,身体也没什么问题,解决他们的贫困就不只能是政策扶持就行了,一定要深入根本,发挥其致富的主观能动性,政府主导的产业扶持也要是农民内心接受的、可操作性强的。不然产业扶持最终也只会成为“扶富未扶贫”,就算再多的扶持资金做催化剂,再好的产业为条件,没有贫困户自己的主动作为,也难以产生脱贫致富的化学反应。

贫困非一朝一夕所致,扶贫也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完成。 农村的事有自己的规律,扶贫工作除了规划更要结合各家情况,帮助贫困户挖掉思想上贫困“根”,才能开出脱贫“花”,最终结出全民小康的“果”。


(扫一扫,更多精彩内容!)

免责声明:中国乡村发现网属于非盈利学术网站,主要是为推进三农研究而提供无偿文献资料服务,网站文章、图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不代表本站立场,如涉及版权问题请及时联系我们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