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以钱生钱”的虚拟经济在县域发展还很滞后(例如证券业、博彩业等),地方财政收入,主要依赖实体经济,尤其工业经济。但是,由于垄断、竞争、科技含量、资源禀赋、市场意识、人才人脉、招商引资、县域定位等问题,一些市县的实体经济出现不增反降,或是大面积倒闭潮。为什么会出现如此现象呢?大致如下:
1、属于正常的挤泡沫。以前单纯追求GDP,一些县市硬把数字往上拽。把经济发展的动力,放在投资拉动上,千方百计找项目,千方百计搞投资,千方百计寻老板。十八大后,部分县市取消了GDP考核,前些年咬紧牙关苦撑的局面没有了。就全国而言,不再追求增长速度,党员干部没有了比速度的压力,开始有一说一、有二说二。同时,也有制造业转型的客观使然。
2、融资成本居高不下。难获正规金融机构贷款,利率被上浮。业内人士透露,目前部分银行对小微企业的贷款利率进行了上浮,平均水平是基准利率上浮30%左右。还有评估、担保等一系列支出,实际支出最低12%,最高30%。虽然小微企业向银行贷款的名义利率,较之其他方式不高,但包含很多隐性要求,致使其综合成本上升。
3、额外负担过重过多。行政项目收费多。最少的行业,有20多项收费;多的,100多项收费。县市,不包括垂管部门,30多个政府部门都有数额不等的收费项目。审批就是收费,年检就是收费。而且,一些收费文件早就过期了,还在继续收费。尤其是名目繁多的基金。行政处罚乱。许多行政处罚就是一个红头文件,有审批权的部门,都有处罚权。处罚又被简化为罚款,企业“攻关”能力不强,罚都被罚垮了。履行“社会责任”名目多。对县市企业而言,发展离不开县市的支持,因而对县市提出的诸如慈善、献爱心、扶贫、援建等就不好拒绝。
4、个别县市手伸得长。县市国有企业已经少得可怜,因此,民营企业就成了县市热衷的对象。企业经营景气的时候,一方面是帮助企业搞扩张,而不顾企业是否有这个实力、条件;另一方面,是组织企业参加费用不菲的高端培训、考察。企业经营不景气时,又采取所谓的一企一策的办法,帮企业融资,催企业生产,甚至派干部去挂职,事实上是瞎指挥。
中国乡村发现网转自:头条号 市县项目库
(扫一扫,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