革开放三十多年来,中国经济得到飞速发展,而今已经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更有媒体预测,中国将在哪个时点超越美国,成为世界第一大经济体。发展,是有目共睹的,但当下面临的问题,也是实实在在的。
随着2008年世界范围内的金融危机爆发,不管是西方发达经济体,还是以金砖国家为代表的发展中国家,经济增长减速,甚至出现了衰退。中国作为世界经济发动机,也出现了减速。从国内看,辽宁省也首次出现了负增长。
作为三驾马车之一的出口拉动,主要出口对象国由于经济危机,小日子不好过,直接导致购买力下降,中国面临外需不足,已经是残酷的现实。
关于投资拉动,也已经后劲不足,高速公路经历几十年的投资,已经趋于完善;高铁建设里程、运营里程已经跃居世界首位;房地产投资,虽然依然火热,但已经步入死结,熄火会带来上下游行业集体哑火。继续火爆,抽血作用将更加明显,埋下更大的隐患。至于民间投资,大家也已经看到,跌至冰点。而内需拉动,也遇到了瓶颈。
扩大内需,首先是老百姓有钱可花。而长期以来实行的户籍二元结构的政策,人为割裂了农村与城市之间正常流动的通道,最终导致目前城市化程度低,农民数量庞大、占比高,且收入低的问题,导致整个社会的消费需求无法提振。
适时推动城镇化,管理层无疑是找到了困扰中国发展问题的病根。通过城镇化,引导农业人口有序转移,是一个必然的过程。也是一个个漫长的过程。
实践证明,长期实施的户籍城乡二元结构政策,是导致社会结构扭曲的根本原因,并已经严重制约了经济的发展。9月19日,北京市关于《进一步推进户籍制度改革的实施意见》正式出台。北京将取消农业户口和非农业户口性质区分,统一登记为居民户口。据不完全统计,截至目前,包括北京在内已经有30个省份出台户籍制度改革方案,各地普遍提出取消农业户口与非农业户口性质区分。
由于与户籍捆绑的各种社保、医疗、教育等显性和隐性的福利较多,差异大,历史较长,一度成为制约户籍制度改革的拦路虎。今天得以推动,无疑是一种进步。但同时也要清楚,户籍制度改革是城镇化的一部分,而不是衡量城镇化水平的一个标准。城镇化,要解决人的城镇化问题,而不是户籍一改这么简单。换汤不换药,穿新鞋走老路,这样的城镇化没有意义。从现在的实施情况看,为完成城镇化既定任务,被以被上楼、被市民现象在一些地方出现。人还是那个人,却一夜之间成为市民。
按照现行的法律、法规、政策,城镇居民禁止购买农民的住房和宅基地。关于农转非后,农民宅基地、责任田问题,很多专家说,不需要退出。那就必然出现了一个结果:有部分城镇居民拥有宅基地、拥有农村住房,而其他城镇居民依然没有购买农民住房的资格,这必然有造成了一个怪胎。也就是说,如果农转非后的城镇居民,不退出原有权利,既与现行法律、法规、政策相悖,更与城镇化改革的初衷相悖。
现在需要讨论的问题,不是退不退,而是如何退,如何对补偿的问题。农转非后的市民,退出原有的宅基地、责任田,是必然的趋势,只有这样,才能增加其他农民的资源占有量,这也应该是城镇化的重要目标。这种农民权益的退出,不能理解为简单的剥夺,而是有偿退出、有序退出,这就涉及到城镇化成本的分担问题。今天的农民问题,是农业政策造成的结果。解决今天的农民问题,同样必须依靠政策调整。
建设全面小康社会任务繁重,脱贫攻坚时间紧迫,这是人所共知的。但数字城镇化、户籍城镇化等注水的城镇化,都无助于农民问题的根本解决。专家、学者,应该担负起这个历史责任,提出经得起历史检验的意见和建议,不要企图用新的矛盾,替代旧的矛盾,拆东墙补西墙的短视思维。推进城镇化改革,不应该在农村制造另一个怪胎。
五哥小结
农民之所以难,根本原因是人均资源占有量过低。城镇化,让一部分农民有序转移,可以增加原村集体成员的资源占有量。农民不易,这不是农民的错,是政策造成的。推动城镇化,给农民提供一个重新选择的机会,希望在这一过程中,少一些坑,让他们的人离得开农村,权益退得出;进得了城,也留得下,在实现服务均等化的道路上,越走越好。
中国乡村发现网转自:头条号 五道沟有机农场主
(扫一扫,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