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乡村发现 > 首页 > 三农时评

微信“红包”腐败当休矣

[ 作者:田铭  文章来源:中国乡村发现  点击数: 更新时间:2016-08-24 录入:7 ]

豫PM6606,皖S91161,两车,麻烦你了,请收红包。”这一幕,发生在今年6月16日安徽省界首市。当日上午10时32分,粮贩子于某通过“微信”转给靳寨粮站副站长张宾2000元。随后,张宾将两车粮收购入库。(8月21日 凤凰资讯)

近年来,随着互联网技术的突飞猛进,特别是新型互联网交易形式的出现,极大方便了我们的生活。与此同时,也方便了腐败份子,他们借助微信红包的隐蔽性,摒弃传统手法,盯上了便利的、极具现代化的网络交易形式,改用微信红包行贿受贿,无孔不入,造成局部地区“微腐败”现象。

如靳寨粮站副站长张宾,在为他人提供帮助后欣然接受。于某给的7个“微信红包”,每个200元,共1400元,自此,张宾的底线被“微信红包”砸开,多次为于某在验质、插队等提供便利,先后3次收受于某发送的14个微信红包,每个200元;2次接受微信支付转账,每次2000元;合计6800元。

“不虑于微,始成大患;不防于小,终亏大德”。微信红包虽小,但其腐败不容小觑。从靳寨粮站副站长张宾的案例中不难发现,当变异微信“红包”变成腐败工具是,它就是腐败分子的 “遮羞布”和贪污的“挡箭牌”。

不可否认,微信红包代表了一种时尚、一种潮流,给我们带来的便利,成亲朋好友互相增加感情的重要交流工具。但是,当官场出现“红包”时,必然来不正之风,危害从政氛围,破坏党内绿色政治。

因此,相关监督部门须从微信“红包”腐败的隐蔽性着手,对重点事、重点人、容易发生腐败的地方进行严格监督管理,既时扎紧制度的笼子,防止变异微信“红包”形成气候,给群众带来额外负担,损害党和群众的“鱼水之情”。

“积小贪、成大腐”。党员干部务必要虑于微、防于小、慎于细,始终守好廉洁自律的底线,牢固树立廉洁意识远离腐败,敢于在行为、日常工作中和“微腐败”说“NO”,时刻绷紧廉洁从政的“弦”在思想深处时刻警惕“微信红包”背后的腐败风险,防止自己在“温水煮青蛙”中越陷越深。

作者单位:四川省绵阳市北川县白坭乡


(扫一扫,更多精彩内容!)

免责声明:中国乡村发现网属于非盈利学术网站,主要是为推进三农研究而提供无偿文献资料服务,网站文章、图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不代表本站立场,如涉及版权问题请及时联系我们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