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乡村发现 > 首页 > 三农时评

“大数据”反腐让基层“地鼠”无处遁形

[ 作者:华瑞雪  文章来源:中国乡村发现  点击数: 更新时间:2016-08-24 录入:7 ]

近年来,越来越多的地方积极探索运用大数据这一现代科技手段,让隐形“四风”无处藏身、让变异的腐败现出原形。

“大数据”反腐作为新生事物,日益成为我国反腐倡廉工作的重要力量。在精准扶贫推进过程中,全国脱贫形势一片大好,但偶尔我们也会听到、看到某些基层干部对扶贫资金“雁过拔毛”“中饱私囊”,日积月累贪腐数额惊人。如此“鲸吞”“蝇贪”,就像游戏中的“地鼠”,时不时就冒出头来。“大数据”平台的应用,真正实现监督执纪全覆盖、无死角,刷新已然形成的“无禁区、无上限、零容忍”的反腐新常态。

抓住关键,斩断腐败之源。通过大数据技术将抓取的信息进行筛选、比对、分析研判,快速准确地发现问题线索,抓住问题关键。大数据的运用,实现了由人工监管向技术监管的转变,规避了“人情网”“关系网”,能在第一时间知晓资金流的去向、一切消费及公务活动情况,第一时间发现腐败问题所在,并向相关监督执纪部门发出警示。“大数据”这一现代科技手段与反腐相结合,对腐败问题追本溯源,切中腐败问题要害所在,在很大程度上减少了传统反腐工作繁冗复杂的程序,增强了相关部门处理腐败案件的积极性,提高了腐败的处理效率,达到了“大数据”反腐的目的。

精准出击,扒掉隐形外衣。随着科技的发展,腐败行为变得复杂多样,难以捉摸,甚至呈现出“智能化”“高科技化”等特点。运用大数据从发现问题、锁定对象,再到核查情况并最终立案,快、稳、准,让穿“马甲”“隐形衣”的违纪者千方百计藏匿的痕迹一一显形。利用大数据平台查处群众身边的不正之风和腐败问题,无异于给监管装上了“千里眼”“顺风耳”,有助于掌握隐性腐败的动态和全貌,对隐性腐败实施全面精准的打击。

强化监督,净化基层风气。在精准扶贫的当下,少数基层干部在肆意侵蚀着党的执政根基,损害着老百姓的切身利益,贪腐之手伸向了扶贫资金,利益熏心,目无章法,胆大妄为,以为所做的伤天害理之事“天知地知,你知我知”。随着大数据平台的推广应用,进一步推动相关部门的规范化操作,倒逼信息阳光公开,是防范别有用心者“李代桃僵”套取公款的有效举措。“大数据”这双“火眼金睛”,为监督执纪加上了一层防护网,让违纪党员干部的侥幸心理变得更加不堪一击。在互联网时代下,要充分利用大数据这个“发射塔”功能,大力加强反腐倡廉公开和检举力度,主动接受广大人民群众的监督,净化基层风气,固化党的执政根基。

“大数据”反腐是当前“互联网+”形势下治理腐败的一个新的举措,一针见血的透过数据看到基层干部中的腐败,彻底端除“鼠窝”“蝇窝”,彰显了党中央强力反腐坚定决心。利用“大数据”平台真正让这些基层“地鼠”无处遁形,彻底根除不正之风,真正享受干部清正、政府清廉、政治清明之光的滋养。

作者单位:四川省泸州市合江县经济和商务局


(扫一扫,更多精彩内容!)

免责声明:中国乡村发现网属于非盈利学术网站,主要是为推进三农研究而提供无偿文献资料服务,网站文章、图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不代表本站立场,如涉及版权问题请及时联系我们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