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在政务公开工作中进一步做好政务舆情回应的通知》,对各地区各部门政务舆情回应工作作出部署。《通知》要求提高政务舆情回应实效,对涉及特别重大、重大突发事件的政务舆情,要快速反应、及时发声,最迟应在24小时内举行新闻发布会。对其他政务舆情应在48小时内予以回应,并根据工作进展情况,持续发布权威信息。(人民网,2016年08月13日)
国务院办公厅出台《通知》目的何在?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互联网的普及,新型媒体的出现,新闻舆情的转播方式越来越多样化,微博、微信,直播平台……,对于当下舆论事件频频发生,如何及时、迅速地做好回应工作,是当前新形势下政府部门面临的一大考验。因此,加强政务公开,做好舆情回应工作,《通知》要求相关政府机构应做好以下几点:一是明确政务舆情回应责任,最重要的明确谁是第一责任主体;二是把握需重点回应的政务舆情标准,什么样的舆情是需重点向上级汇报的;三是提高政务舆情回应实效,明确要求对于重大的舆情,24小时内举行新闻发布会,及时回应;四是加强督促检查和业务培训,如何回应舆情、怎样回应舆情,这是一门大学问,需认真研究。
舆情回应工作及时、迅速,犹如一场“及时雨”。加强政务公开,做好舆情回应工作,尤其是面对负面舆情时,政府相关部门的回应工作至关重要,舆情得到有效控制还是继续发酵,最主要是取决于政府部门回应工作水平。正如此前发生的江苏沛县发改委正科级干部殴打女店员致流产的恶性事件,被网友大量的转发,在网上持续发酵,严重的损害政府部门、党员干部在群众心中的形象,官方部门若不及时做出回应,向群众说明事情的缘由,处理过程、处理结果,否则后果不堪设想。舆情的控制,及时回应是关键。
推进政务公开,打造阳光政府,是提高政府公信力最好的方式,将群众赋予政府机构的权力回归到群众中去。而当舆情发生时,尤其是负面舆情发生时,政府相关部门唯有迅速动作,及时发声才是上上策。网络舆论、电子政务、网上办事、信息公开给政府带来不小的压力,但是如何将此压力转化为政府管理体制更加规范的动力,化被动为主动,是当下政府部门应思考的地方。正如一些网友所说的:“加强政务公开,做好舆情回应,是新时期最有效、最彻底的施政方针”。
作者单位:北川环保局
(扫一扫,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