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26日,四川省人民检察院召开新闻发布会,向媒体通报了2015年来四川省检察机关查办的惠农扶贫领域职务犯罪典型案例。据了解,四川省检察院和四川省扶贫移民局部署从2016年至2020年开展为期5年的集中整治和加强预防扶贫领域职务犯罪专项工作。为发挥典型案例警示教育作用,此次四川省人民检察院特选取了查办的11件惠农扶贫领域职务犯罪典型案例向媒体进行通报。(新华网 7月26日)
所谓百炼成仙,百修成精。现如今在反腐力度如此之大的背景下还敢顶风犯案的官员,实在贼心熊胆。近日四川检察院公布的惠农扶贫贪腐案极引人深思。被公布的官员不仅上瞒法律,更是下欺贫民,自己则是中饱私囊,贪得不亦乐乎,腰满囊盈。惠农扶贫政策的资金,本是为资助贫困群体发展所用。扶贫最后变成了“扶贪”,这又是为何?
习近平总书记到宁夏考察当地脱贫攻坚工作,可以看出从中央到地方对脱贫攻坚工作的重视,各地的扶贫工作也都搞得有声有色。然而在国家投入大量人力、财力支持这项工作的同时,个别政治立场不坚定,心存侥幸的官员在金钱面前迷失了自己,将扶贫金视为最后一块奶酪。各项扶贫资金通过他们的操作中饱私囊,使国家损失了钱财,而贫困人群没有得到应有的扶持。造成这种情况的原因除开这些官员的个人政治立场不坚定而外,还有贫民获取信息的方式落后,以致贪官们处在监督的“真空”之中,惠农扶贫最后自然也就变成了“扶贪”。
加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是社会的繁荣、稳定和党执政的基础。基层党员干部直接面向群众,更要求他们有必须严于律己,以身作则的态度。所以要想防范扶贫变成“扶贪”,第一要加强对干部的思想教育,让他们心里始终悬一把利剑,始终牢记“为人民服务”的宗旨,始终把人民的利益放在第一位;第二各部门必须相互加大监督力度,一旦发现有涉法违纪,要严加惩戒,绝不姑息;第二要完善政府政策与群众之间的信息透明,不能出现信息“真空”,不让别有用心的官员有机可乘。杀鸡固然能儆猴,但“打铁还须自身硬”,只有自身树立了为人民服务的理想,才能从根本上杜绝贪腐。
扶贫工作是近两年党和国家任务的重中之重,扶贫这一项良心工程,关系着百姓的福祉,社会的安定和国家的繁荣。扶贫金不应该成为“唐僧肉”,各地基层官员应端正自己的工作作风,要时刻谨记这些害群之马的下场;各部们也应加强监督,加强思想教育。“贫”与“贪”,何其相似,莫让扶贫变成了“扶贪”。
作者单位:四川省绵阳市北川县擂鼓镇人民政府
(扫一扫,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