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乡村发现 > 首页 > 三农时评

昔日“垃圾”村,今成世外桃源

[ 作者:参见庄主  文章来源:中国乡村发现  点击数: 更新时间:2016-07-11 录入:实习编辑 ]

一个传统小山村,农业衰落、经济凋敝、年轻人纷纷到城市谋生。因为镇上的垃圾场就建在村旁,村里人自嘲为“垃圾村”。

1999年的大地震竟成这个村子的转折点。在民间社团帮助下,村民们开始依靠自己的双手来建设家乡。很快这里被建设成“社区理想国”。千人左右的村子,仅生态产业每年收入数千万。

这就是台湾桃米生态村。上世纪90年代开始的台湾“乡村社区再造”取得了全球瞩目的成绩,如今历经十几年不衰的桃米村,即是这个运动的典范。

如今国内美丽乡村建设方兴未艾,桃米村以“人的培养”促进“乡村社区再造”,从而带动生态产业发展的模式,颇具参考价值。

桃米生态村原名“桃米里”,1999年之前,这个拥有1000多人的村落,跟现在国内许多农村一样,青壮年外出务工、农业衰退、经济落后、人口结构老化,是埔里镇最贫穷的村落。加上镇垃圾掩埋场就在村旁,居民自嘲为“垃圾里”。

1999年,台湾发生了著名的“9•21”大地震。做为受灾最严重的地区之一,桃米里369户人家中有168户全倒,60户半倒,成为“明星灾区”。

或许是物极必反,这场大难,反而成为桃米里的一个转折点。

地震之后,桃米里长久以来人口外流、农业衰落、产业凋敝等现状暴露出来,引起了全社会的关注和反思。这其中就包括台湾新故乡文教基金会的创始人廖嘉展。

上世纪九十年代,台湾兴起了一股“乡村社区再造”运动。一大批知识分子、大学教授、返乡大学生、中产阶级等精英便是其中的中坚力量,这些人在试验并创造一种以知识经济为基础的乡村生活创意产业,即生态、悠闲、慢拍的生活方式。记者出身的廖嘉展便是其中的一份子。

在震后不到一个月,在廖嘉展和其基金会便来到了桃米里。在他们的帮助下,桃米里的村民开始了一场自下而上的“翻身仗”。

造屋前先“造人”,叫醒村民的家园意识

长久以来的凋敝山村生活,许多村民形成了麻木的惯性。在廖嘉展看来,乡村再造中,解决“人”的问题是一切重建工作的起点。

桃米溪是村中的一条贯通东西的小溪,也是桃米村的“母亲河”。由于这里曾是埔里镇的垃圾填埋场,溪水臭气熏天,污染严重 。

为了挑战既有观念,唤醒村民的家园意识,“新故乡文教基金会”的第一个公共行动就是“大家一起来清溪”,以清理坑溪作为重建行动的起跑点。

“清溪,清什么溪?无聊!”村民们对此嗤之以鼻,都在质疑、观望。虽然基金会举办了声势浩大的封溪宣誓大会,也仅有不多的几个人肯站出来行动。

但这项活动被坚持了下来。为了体现决心,村里还树立了清溪告示牌。这意味着生态保护行动要成为全村的公约,资源永续的责任也将由全村共同承担。

护溪运动的价值,还将曾经疏远、又受过各类不同价值观冲击的人团结在一起。护溪成了全社区一个共同的“事业”,在社区营造中,通过对一件事共同的努力,大家的价值观得到了统一。

与此同时,重建开始后,村民们每天都要参加各种各样的培训课,一开始大家不理解、抱怨。但正是通过各种培训课、培训班,村民们慢慢转变观念、接受新思想。

最终,学习、学习、再学习,已经成为桃米人一种自动、自觉的行动。接着,愿意参与家园共建的村里人也越来越多。

建纸教堂:打造社区文化运动的精神地标

在统一思想、增强凝聚力之后,桃米里开始进行深一步的社区文化建设。其中,搭建“纸教堂”成为构建社区居民精神原点的重要手段。

廖嘉展等将日本神阪大地震后鹰取社区的临时性教堂加以引进升华,落户到桃米村。这种纸教堂(Paper Dome),外墙是采用玻璃纤维浪板构筑而成的长方形,内部则是长5公尺、直径33公分、厚度15公厘的58根纸管,建构一个可容纳80个座位的空间。

纸教堂的建设,一方面和地震相吻合,说明了物质与生命的脆弱性,另一方面也暗示着信仰的坚韧性,同时成为开展社区活动的社区生活中心。

利用生态资源挖掘产业特色

如果说人是社区营造的魂,那么产业就是社区营造的动力,而资源挖掘则是产业重塑的基础。

桃米村在对资源的挖掘过程中,发现:“这个地方虽然接近日月潭,但台湾游客都不知道这个地方,要人文没人文、要历史没历史、要风景没风景,只有青蛙最多。”

根据调查显示:桃米村面积占台湾的0.05%,却拥有台湾青蛙种类的72%、蜻蜓种类的31%;鸟类种类的16%,生态资源比较优越。对于这个结论,桃米人持之以恒,并将这一特色进行了极致利用。

经过了对当地资源挖掘以后,桃米社区重新定位了自己的产业——建立了全台首个青蛙观光特色社区,并在这个特色上下强功夫,对于二十三种青蛙种类和青蛙分布的介绍,采取了拟人化的手法,增加趣味性的同时强化了知识性。

在产业重塑的过程中,为了增强信心,桃米村还通过新故乡文教基金会邀请了大学的教授团队,帮他们开了600个小时的体验游、深度游观光概念课程,让他们知道未来的后现代经济如何让农村更富裕。

如今,游客们可以3月份来桃米看青蛙,4月份看萤火虫,5月份看油桐花,6月份欣赏独角仙(一种甲虫),8、9月份暑假期间,桃米就是小朋友们的生态课堂,白天在湿地看水生动植物,夜间抓蛙看蛇……

现在村里五分之一的村民都在经营生态产业,而其他村民经营的传统农业,也因为生态旅游带动而升值。除此之外,桃米村还向外输出自己的生态产业和生态文化,帮助别的地方发展生态产业。

桃米的经验是,乡村社区再造中,“人的培养”不可忽略。只有让村民的意识和素质得到提升,一个乡村社区才能得到持续发展。

中国乡村发现网转自:微信公众号 参见庄主


(扫一扫,更多精彩内容!)

免责声明:中国乡村发现网属于非盈利学术网站,主要是为推进三农研究而提供无偿文献资料服务,网站文章、图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不代表本站立场,如涉及版权问题请及时联系我们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