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乡村发现 > 首页 > 三农时评

兜牢民生底线不让任何一个人掉队

[ 作者:田小典  文章来源:中国乡村发现  点击数: 更新时间:2017-03-01 录入:吴玲香 ]

近日,四川省政府办公厅下发《关于做好困难群众基本生活保障有关工作的通知》,就进一步做好困难群众基本生活保障工作进行安排部署。保障困难群众基本生活政府投入只增不减(226 四川日报)

“小康不小康,关键看老乡。” 这句生动而深刻的话,习近平总书记多次提及。目前全国的贫困人口还有4000多万人,作为西部地区,四川还有大量的困难人群需要帮扶,只有保障好困难群众的基本生活,让他们吃饱穿暖,才能进一步完成脱贫攻坚任务,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目标。做好民生兜底工作,加大对困难人群的保障力度,不让任何一个困难群众的掉队,显得尤为重要。

兜牢民生底线,是党委政府的责任;完成惠民任务,是党员干部的使命。对于困难人群来讲,保障基本生活,是最基本的需求。必须从致富能力提升上入手,帮助困难群众摆脱贫困。

“幸福的家庭都一样,不幸的家庭各有各的不幸。”每个困难家庭引起困难的原因各不相同,有因病致贫者,有因教育致贫者,有因家庭意外致贫者,有自身能力缺失致贫者,有好逸恶劳致贫者,不一而足。各级党委政府必须因人而异,因事而异,对困难人群建档立卡,根据致贫原因施策,确保能够针对性地帮助困难人群尽快脱贫致富。

在新时期,如何实现困难人群基本生活保障,彰显出治理智慧。

应充分整合资源。四川各(市)州经济发展情况不同,干部队伍素质各异,人民群众的生活水平差异也较大,应该整合各地的人力、财力和物力资源,充分利用对口援助等方式,促进社会公共资源的有效流动,让公共资源发挥更大的作用,确保困难地区、困难群众共享改革发展成果。

应完善制度机制。对于各地区来讲,只有建立起困难群众基本生活保障工作协调机制,让发改、民政、财政、残联、审计等部门定期沟通,定期研究困难群众基本生活保障问题,才能解决民政一家力量太过薄弱的问题。同时,应引入社会工作救助专业化队伍,利用专业化人才针对性地帮扶社会弱势群体,让困难群众物质脱贫的同时,实现心理脱贫。

严格考核监督。保障困难人群的基本生活是民生底线,容不得半点含糊,不容半点虚假,决不允许虚假帮扶、“数字帮扶”。应做到定量考核与定性考核并驾齐驱,确保各级党委政府实打实做好民生兜底。扶贫济困牵涉资金量大,涉及千千万万个困难家庭的基本生活,关乎社会公平正义,必须加强执纪监督力度,做到事前、事中、事后的全方位监管,并且让每一笔资金都公开透明,让公众参与到惠民资金的使用监管中,确保兜底资金真正用到困难群众身上。

(作者地址:成都市青白江区)



(扫一扫,更多精彩内容!)

免责声明:中国乡村发现网属于非盈利学术网站,主要是为推进三农研究而提供无偿文献资料服务,网站文章、图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不代表本站立场,如涉及版权问题请及时联系我们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