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民日报刊登了一篇《一台扶贫专车背后的故事》的文章,让笔者眼前一亮,豁然开朗,在打假扶贫的时日重见生命的阳光。重庆市石柱土家族自治县石家乡为带动贫困户脱贫,向县贫办申请了108万元“乡村旅游扶贫发展引导基金”,注入合作社设立的旅游发展基金,“借”得108万元基金的石龙山庄与42户贫困户结成“帮扶对子”,为贫困户提供30-40个就业岗位,收购贫困户的农产品,为解决销售难“最后一公里”问题,石家乡将市里分配给乡里用于沼气管理的长安小货车改为“扶贫专车”,聘请贫困户汪小林为司机兼“收货郎”,这样,一种“政府引导,金融支持,企业积极,农民主动”的扶贫工作模式建立并效果明显。
扶贫工作是党中央,国务院的一项重要战略部署。习主席在《论扶贫工作》中说,消除贫困,改善民生,实现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要求立下愚公移山志,咬定目标,苦干实干,坚决打赢脱贫攻坚战,确保2020年所有贫困地区和贫困人口一道迈入全面小康社会。为了实现此目标,全国各地是八仙过海,各显神通。有些地方甚至剑走偏锋,以虚假手段欺上瞒下,谎报政绩等。结果脱贫返贫,失去人民的信任,工作陷于尴尬境地。
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治标要治本。石家乡凭着一台“扶贫车”,带领人民走上致富之路,摆脱贫穷,关键是领导切实为民着想,想人民之所想,急人民之所急,真正地做到了走进农民的心,为农民办实事,办真事。当然,虽都是贫困,但致贫原因各有不同,因而我们也不能全盘照搬别人的做法,即使是优秀的经验。我们要对不同的情况要有不同的办法,有扎实有效的举措,我们的干部要抛弃“遥控”做法,不要坐在办公室里听汇报,也不能一味地只看汇报材料,更不能为贫困户申请资金,然后伺机装入自己的腰包,而是要沉下去,真正走到人民中去,到最基层去体验生活,掌握真实的基础资料,心系人民,情系人民,根据实际情况采取精准有效,甚至一对一的帮扶举措。扶贫的成效,不仅要看速度,关键还要看长期效果和民众的切身感受。
作者地址:四川省绵阳市游仙区忠兴镇雅居乐小学
(扫一扫,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