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乡村发现 > 首页 > 三农时评

城镇化抽空了乡村学校生源

[ 作者:中国江苏网  文章来源:中国乡村发现  点击数: 更新时间:2016-04-13 录入:王惠敏 ]

原题:农村生源萎缩 城镇化“抽空”了乡村学校

两个人上课,两个人读书,两个人打球。宁夏固原市原州区寨科乡刘沟小学,王如强和高龙,仅有的一师一生组成了一个学校。

作为一个从教近40年的乡村教师,王如强见证了我国农村义务教育的发展和转型,教室从窑洞变成平房、楼房,数字教育进了农村课堂,孩子们也吃上了免费营养餐。如今,农村校的办学条件越来越好,可是学生却越来越少。

眼下,中国很多地区的农村学校,都面临学生越来越少的尴尬现状。

“学生都没有了,何谈教育?”在山西临县青凉寺乡湾里村小学,教了20多年书的高建福感慨,“现在的问题,不是没有学校,而是孩子走了,学校办不下去了。”

类似这样学生人数减少导致的农村学校无法开班、日渐“萎缩”甚至成为“空校”的现象已很普遍。

不久前,由东北师范大学农村教育研究所发布的《中国农村教育发展报告2015》显示,从2009年到2014年,我国乡村小学在校生减少了2605万人,乡村和镇区初中在校生分别减少1190.2万人和275.4万人。

河南省地方经济社会调查队2015年对全省17个省辖市40个县(市、区)的120所农村小学教育状况进行的专项调查显示,农村外出务工人员的增加和农民对教育的越发重视,造成农村生源萎缩,杞县高阳镇一所小学,正常招生生源是30人左右,但2014年秋季仅招到7名学生。

随着年级升高、学生年龄的增长,农村小学流向城镇就学的人数愈来愈多。河南省120所被调查小学班级数从一年级的156个下降到六年级的92个,学生人数从一年级的5712人下降到六年级的3466人。

在快速城镇化的过程中,“进城上学”成了很多农村人完成城镇化转变的一个重要标志。《中国农村教育发展报告2015》显示,我国义务教育城镇化率从2009年的51.04%快速攀升到2014年的72.55%,增长21.5个百分点。

“村小的老师不会英语,体育、音乐、美术更是不会教,而城里孩子小学三年级就学英语了,孩子不转出去,就要输在起跑线上。”43岁的固原市原州区三营镇黄铎堡村村民马国富说。

中国社会科学院社会学研究所博士后李涛在四川芥县云乡雍村调查发现,一种教育消费的攀比观正在村落社会流行,舍得送孩子去县城读书的人被认为有出息,“乡镇的家长觉得义务教育阶段都免费了,认为不给钱就入读的学校肯定不好,所以挤破了头也要到县里上中学”。

“空校”之下,是农村教育越来越弱的现实。宁夏中卫市海原县红羊乡庄湾小学校长杨天才发现,农村学校所流失的大多是会读书的学生,这对于农村学校提高教学质量相当不利,而生源质量的下降与升学率的下滑,则造成学生进一步流失,形成恶性循环。

全科教师缺乏成为当下农村中小学的“通病”。“一些农村小学,音、体、美、信等所谓小学科多由语、数、英学科教师兼任,教师的专业性不强,学生得不到个性化培养,综合素质得不到提高。”湖南省邵阳市洞口县南泥中学教师李名英说。

来自教育部的数据显示,全国共有6.7万个教学点和“麻雀小学”。“为了方便山区孩子就近上学,短期内‘麻雀学校’必须存在。而这些地方年轻教师待不住,只能靠一些临近退休的老教师站好‘最后一班岗’。”固原市教育局基础教育科科长罗江东说。

山东省德州市某区的调研结果显示,距离乡镇驻地较远的学区小学和教学点教师老龄化现象比较突出,如某小学有教师13人,年龄最小的已47岁。

“像这样偏远的教学点谈不上教学质量,老师只能是带孩子。”甘肃省铁山教学点教师孟玉强说。

中国乡村发现网转自:中国江苏网


(扫一扫,更多精彩内容!)

免责声明:中国乡村发现网属于非盈利学术网站,主要是为推进三农研究而提供无偿文献资料服务,网站文章、图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不代表本站立场,如涉及版权问题请及时联系我们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