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过多年的理论研究和实践探索,中国的城乡关系已经从“城乡二元”结构转向均衡过渡的“城镇乡”结构,县乡的发展水平越来越成为评价城镇化质量的重要依据。从政策层面看,乡村建设将是“十三五”时期中国“城镇化”进程中的主要内容之一,发展成果惠及乡村将成为重要发展导向。在“互联网+”浪潮下,乡村建设正经历着“科技革命”,我们不禁思考:城镇化进程中真实县乡的发展水平越来越成为评价城镇化质量的重要依据。的乡村情况?互联网技术能给乡村建设带来怎样的惊喜?未来居住在乡村里的人能否平等地享受公共服务?
1、城镇化进程中的真实乡村
毫无疑问,乡村廉价的土地、劳动力、自然资源为我国城镇化提供了原始资源,工农“剪刀差”、农业支持工业、农村支持城市等特殊的城乡关系亦是中国城市快速成长的重要原因。过去的30多年中,有些乡村演变为了城市,有些乡村被城市的扩张所吞没,有些乡村还在城市中“苟延残喘”,有些乡村还在城市的边缘“荒芜”。在以城市为主体的时代,乡村始终扮演着“若隐若现”的“配角”角色,并按照与城市的距离或关系,被分为了“城中村”、“城边村”、“城郊村”等,可以认为过去30多年的发展中传统乡村一直在“退缩”和“消失”,并不断满足城市及城市人的需求,乡村人却因为土地制度、户籍制度等被排挤在城市之外。也许,“乡愁”的提出体现的正是我们这一代还有传统乡村记忆的人对乡村价值的呼唤。
近年来,在城市环境的进一步恶化的背景下,城市政府对乡村的发展投以了更多的关注,多年发展的积累开始外溢到传统乡村地域,从2005年新农村建设到2008年美丽乡村再到2013年的“乡愁”,加之各地“美丽乡村”试点的不断涌现,似乎让人感觉到了“乡村时代的回归”。
基层政府通过环境整治、业态重塑、建筑修复等方式,使原来破败的乡村焕然一新,生活环境和生态环境获得了极大的改善,并通过引入(或建立)专业公司发展旅游业或经济农业,以繁荣村庄经济。通过合理的利益分配和经营引导,这些示范村还大幅度地提高了本地村民的收入,实现了乡村人口的回流,外出村民返村创业成为普遍现象。对于老龄村民而言,除了缺少足够的医疗设施和服务之外,示范村已成为良好的农村养老型社区。
然而,是什么力量改变了这些村的发展轨迹呢?主要是城市财政的投入,是城市资本改变了这些示范村的发展轨迹。作为示范工程,示范村不仅获得了规划、建设的资金支持,还在基础设施上获得了配套支撑,如与城区的道路连接、城市基本公共服务的覆盖,甚至在村庄营销和推广上,政府仍作为主要的承担者。虽不少示范村已尽可能实现“政府-开发公司-村集体-村民”四者之间的利益和权责的均衡,但政府的角色却从未减弱过。此外,示范村多位于区位条件优越的地方,本身亦具备进行商业开发的自然条件,如以茶为主题、以温泉为主题,等等。对此,作为旁观者,我们会对这种模式的可持续性和可推广性产生疑问。
这种外力主导下的乡村还发生了哪些重构呢?为发掘村庄潜在的经济活力,一般规划都会对村庄空间进行调整,以兼顾本地村民、开发公司与外来游客的需要。除空间物质层面外,村庄空间的调整还对乡村邻里、乡村文化、城乡关系产生影响。在邻里结构上,传统熟人社会将被打破,通过商业经营(如物业出租、雇工)将向熟人与陌生人社会过渡,形成以“村民-新经营者-游客”为主的新邻里结构。在乡村文化上,传统民俗文化将被进行商业开发,同时村庄的宗庙空间将被重新调整,为尽可能集约用地,传统“人神分离”的空间将转为“人神合一”的新空间(如“坟地”与“土地庙”的合一)。在城乡关系上,将进一步强化村庄与城市的关系,“城兴”则“村兴”,并且在村庄的社区组织上将更多地依赖于基层政府的派驻机构,如社区服务中心,城市向乡村的延伸越发明显。
就当前的村庄规划和建设引导而言,多为在规范化、高效率、低成本的要求下进行编制的,然而,这种“工业化式”的模式其实与中国传统的乡村建设模式是相违背的,中国传统村落的形成大多经历上百年甚至上千年的漫长历程,我们当前对村庄的努力能否获得历史的认可呢?当前的规划是否加速了乡村的城镇化呢?也许只有时间能回答我们心中的疑问。
2、“互联网+”对乡村的影响
在政策的呼吁下,县级政府发起了返乡创业大会,一直以传统农业为主的乡村,也开始积极发展电子商务了:不仅成立了电商协会,有了电商园区,淘宝、京东、苏宁等已经建立村级服务站。村里不少人家装上了宽带,用着智能手机,通过微信与亲戚朋友联系,或者兼职做起了微商,一些有商业头脑的乡里人已经利用网络把农产品卖到全国各地甚至出口到国外。
多年来政府总是在号召支农、反哺三农,但是任何外来的一时的补贴、支援都不如激发乡村人追求自身进步的动力与潜力,互联网就是可能达到这种效果的神器。在媒介稀缺的乡村,互联网的作用与意义可能比在城市更大。因为它可以让乡村与城市直接共享精神资源,几乎毫无环境成本地为村民提供接触世界、自我教育、自我成长的机会。当城乡之间的信息路网完全畅通时,谁还愿意费力跑到大城市堵车吸霾呢?帮助多数村民能用上互联网,将是继通路通电通水通电视之后中国乡村又一个具里程碑意义的事件。
现实是真正使用互联网的村民比例大大低于城市居民,城乡互联网普及差距在不断拉大。除了补贴种田、农机、盖房、沼气,政府是否也该对村民上网进行补贴或实行差异化价格呢?
在教育培训村民使用互联网方面,政府与政府掌握的教育体系、传媒体系也大有可为。当物流网络逐步延伸,村民普遍学会上网,互联网在乡村与城镇也将成为创业与农业现代化的利器。那时的乡村还会缺少年轻人吗?
3、未来乡村中人的发展
一直以来关心乡村建设的人都在问:我们的乡村,能否在冷清凋敝与大拆大建间,寻一条既留得住乡愁,又生机盎然的发展之路?对此,笔者认为,除了发展经济外,农村的公共文化服务是完善人的发展的必由之路。我们希望未来的乡村是一个有灵魂的乡村,有文化的灵魂,有文化的精神。可是在今天的乡村,传统文化的传承发展已经出现断层。而政府送给基层的有些公共文化服务正在遭受“水土不服”,农民“不买账”,乡村文化建设在实际意义上面临“空虚”化。
上文中的“互联网+”算是文化建设的基础。政府十多年推动广播电视、电信、金融服务、公路、客车等“村村通”工程以来,所有“村村通”的协同效应已经开始显现,借助信息技术和电子商务模式,今日农村已经涌现出大量的“淘宝村”、“淘宝镇”,很多外出务工的年轻人才也开始回流,城乡之间的鸿沟有望弥合,乡村中服务于人的文化建设也就指日可待了。
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和基本公共文化服务设施的广覆盖,农村人可选择的文化活动也越来越多,如看电视、听广播、看书读报、上网、打牌、跳广场舞等。但是有些政府主导下的文化福利并不受农民“待见”,背离了文化惠民的政策初衷。例如,农家书屋在一些大的自然村还有效果,可是对一些小村,同时也是山村的地方,出外打工的人多,即使有了桌子、凳子、书架、书,结果还是没人看。与之形成对比的是,农村群众更愿意去宗教场所参加规律性、仪式性、平民性的活动。
因而,农村文化建设应该是政府外部的文化供给与村庄内部承接相互作用的过程,两者缺一不可。
结语:在我国经济发展中,乡村已经慷慨地献出了自己的人力、物力资源。在新一轮经济计划开局之时,政府乃至全社会都应该给予乡村更多的关注。留守儿童、乡村空巢化、户籍改革、土地政策、教育医疗资源、养老保险、乡村文化重建等等,都是摆在我们面前最现实的课题。在正确的政策导向下,我们期待并用自己的实践见证更好的中国乡村。
中国乡村发现网转自:湖北城镇化联盟微信公众号
(扫一扫,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