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乡村发现 > 首页 > 三农时评

用爱填满留守之心

[ 作者:王艳丽  文章来源:中国乡村发现  点击数: 更新时间:2016-03-28 录入:16 ]

26日,民政部社会事务司副司长倪春霞在天津大学一场有关农村留守儿童、城市流动儿童的研讨会上透露,我国今年将首次摸清留守儿童底数。全国究竟有多少留守儿童?一直缺乏权威数字。倪春霞表示,此前使用的都是估计的数字,民政部已与教育部、公安部等决定今年开展留守儿童全面摸底排查工作,从而实现精准帮扶。(中青在线 2016年3月27日)

留守儿童,不知从什么时候开始成为一个特殊的群体——没有完整的亲情,得不到父母的关爱,他们像“野草一样成长”,他们是时代的孤儿,他们脸上写着这一时代的某些密码,他们是社会转型升级代价的承受者之一……留守之殇频频上演,谁之责?是单纯考量政府之过,还是过分谴责父母之过?一则,“面朝黄土、背朝天”的贫苦生活难以糊口,加之城乡二元体制迫使农村青壮年抛家别雏、背井离乡,投入到茫茫打工大军中,也导致农村日益“空心化”。二则,农民工带孩子进城有那么难吗?户籍制度、入学制度的“高门槛”将农村儿童远远地拒之门外,父母文化程度偏低、工作繁重、工作地点不定,更隔断了亲子之间的交流与温存。

“6000多万留守儿童,加上3600多万的流动未成年人,总数在一亿左右,大约占了全国3亿未成年人的三分之一。”如此庞大的弱势群体无疑为国家治理、社会管理带来巨大挑战。日前,教育部提出将助资150万农民工圆“求学梦”。不可否认,在一个较长的时期内,农村人口到城市流动务工的趋势无法扭转,留守儿童现象短期内也难以消除。因此,亟待建立长效机制,用满满的爱填充留守儿童孤独的心实乃当务之急。此番首次的摸底排查,精准帮扶正是书写着一个大写的爱。

关爱儿童,制度先行。政府作为“主力军”,当身先士卒。一方面,建立并完善儿童保护的法律体系,为留守儿童的成长保驾护航。打破户籍制度等壁垒,着力解决农民工及其子女在大城市求学、就医、住房等基本生活难题,实行农民工“市民待遇”,让留守儿童“子凭父(母)贵”,过上城里孩子一般的“富贵”生活。另一方面,加大对农村地区的投入,与脱贫攻坚计划相结合,推进新农村建设,助资农民工继续教育,缩小城乡差距,将更多的惠民政策适当向留守家庭倾斜,让流出人口“回流”,精准帮扶每一位留守儿童。此外,出台相关政策法规,强制要求父母履行义务,增强亲子沟通,用爱医治“亲情饥渴”、抚慰留守之心。

关心成长,教育齐驱。诚然,大城市有更多更好的就业机会,“为五斗米而远走他乡,浑不怕”!其实,归根结底是农民工自身文化水平低,思想观念陈旧,加之无特殊的生产生活技能,要想谋得生存,除了卖力气还能干啥?世世苦、代代贫的窘境终将难以改变。殊不知,知识改变命运,要想飞出山旮旯,一跃成为金凤凰,教育是根基。加大对农村地区的教育投入,缓解城乡教育资源不均衡的压力,让咱山里的娃在自己的家乡同样能接受像城里孩子一样的优质教育。同时,契合人才计划,引导众多优秀人才向艰苦边远地区和基层一线流动,将知识与技能带到农村,更将爱与关怀带给每一位留守儿童。当然,鼓励在校大学生、志愿者及心理医生等到山村任教,增加对留守儿童的教育和心灵疏导,教育他们理解父母,学会换位思考,也告知他们只有好好学习,将来才有能力改变现状,激励孩子们求知欲望,陪伴他们一起成长,亦为良策。切莫让寂静钻了空子,占据留守之心。

孩子是父母的希望、孩子是祖国的未来,留守儿童关乎着整个农村的教育,他们的成长更是社会的进步。素有“名族魂”之称的鲁迅先生曾发出“救救孩子”的呐喊,而今,我们更需要“救救留守儿童,用爱填满留守之心”。愿天下儿童都不被留守,都拥有幸福。

作者单位:荥经县严道镇人民政府



(扫一扫,更多精彩内容!)

免责声明:中国乡村发现网属于非盈利学术网站,主要是为推进三农研究而提供无偿文献资料服务,网站文章、图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不代表本站立场,如涉及版权问题请及时联系我们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