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乡村发现 > 首页 > 三农时评

谭文兵:耕地重金属污染的防治

[ 作者:谭文兵  文章来源:中国乡村发现  点击数: 更新时间:2016-03-21 录入:12 ]

我国耕地重金属污染现状

耕地重金属污染是指由于人类活动,耕地土壤中的微量金属元素在土壤中过量沉积而引起的含量过高,造成耕地土壤生态环境恶化的现象。有数据显示,我国受重金属污染的耕地面积已达2000万公顷,占全国总耕地面积的1/6,防治形势十分严峻。有关研究结果表明,受到镉污染的耕地涉及全国11个省份25个地区;华南地区部分城市有50%的耕地遭受镉、砷、汞等重金属污染;长江三角洲地区部分城市周边连片的农田受到多种重金属污染,致使10%的土壤丧失基本生产功能,加强耕地重金属污染防治与治理已刻不容缓。

耕地重金属污染的主要来源及危害

一般认为,污水灌溉、涉重金属企业“三废”排放、汽车尾气排放、不合理的农药和肥料使用等,是造成农业土壤重金属污染的主要原因。首先,化工、矿山等行业排放的污水重金属元素含量一般较高,一些矿山在开采中废石和尾矿随意堆放,致使尾矿中难降解的重金属进入土壤或沟渠。污水未经处理而直接灌溉农田常常会造成土壤重金属污染。其次,农药、化肥以及地膜的长期使用,导致耕地土壤重金属元素沉积,部分含有汞、砷、铜、铅等元素的农药,长期使用可以引起重金属污染。此外,汽车尾气和轮胎磨损产生的含有重金属成分的粉尘,通过大气可以沉降到土壤中,在公路的两侧形成较明显的铅、锌、镉等元素的污染带,造成道路两侧耕地的重金属污染。耕地重金属污染不仅引起土壤的组成、结构和功能的变化,还能抑制农作物根系生长和光合作用,致使作物减产甚至绝收。更严重的是,土壤对污染物具有富集作用,重金属还可能通过食物链迁移到动物、人体内,对动物、人体健康构成严重威胁。

耕地重金属污染的防治与治理

防治与治理耕地重金属污染的首要任务,是控制和消除土壤污染源。对已污染的土壤,采取有效措施清除土壤中的污染物,控制土壤污染物的迁移转化,改善农村生态环境,提高农作物的产量和品质。更重要的是,要加强耕地污染防治的法律制度建设。

加强耕地土壤环境质量状况调查与整顿。针对我国耕地资源的重要地位与现状,建议尽快展开全国农业用地污染源普查,为保护耕地、防治耕地污染提供原始、翔实的资料。在城镇建设规划及工程项目建设时,国土、规划、环保等相关职能部门应切实履行自身职责,把保护耕地质量放在工作的首位。对耕地附近的企业、矿山逐一排查,做好环保论证,使重金属污染企业或矿山与耕地之间保持严格的防护距离。

加大对已遭受污染土地的治理力度。在受重金属轻度污染的土壤中施用抑制剂,可将重金属转化成为难溶的化合物,减少农作物的吸收。常用的抑制剂有石灰、碱性磷酸盐、碳酸盐和硫化物等。例如:在受镉污染的酸性、微酸性土壤中施用石灰或碱性炉灰等,可以使活性镉转化为碳酸盐或氢氧化物等难溶物,改良效果显著。施用磷酸盐类物质也可使重金属镉形成难溶性的磷酸盐。另外,可以种植抗性作物或对某些重金属元素有富集能力的低等植物,用于小面积受污染土壤的净化,如玉米抗镉能力强,马铃薯、甜菜等抗镍能力强等。有些蕨类植物对锌、镉等重金属能形成高浓度富集,也可以有效地降解重金属污染。

大力推广科学种植技术。在耕作中科学、合理地使用化肥、农药及地膜,有效控制耕地污染的源头。通过扩大绿肥种植面积,进行秸秆还田,实现氮、磷、钾3种元素比例均衡,不仅能够提高化肥的利用率,减轻耕地污染,还可显著提高农产品的产量和质量。未来应大力推广高效、低毒、低残留的有机磷和菊酯类农药,积极保护和利用好害虫的天敌资源,应用益鸟、益虫或微生物农药进行生物防治;减少地膜在农田的残留数量及残留时间,在下茬作物耕种前应充分捡拾田间残留的地膜,将废旧地膜回收循环利用,同时,要加大降解地膜和生物膜等新型地膜的研制开发力度。

加强耕地重金属污染防治的法律制度建设。事实上,早在2011年4月初,国务院就已正式批复《重金属污染综合防治“十二五”规划》,但由于我国耕地质量保护法规不完善,对土壤污染,国家层面也缺乏法规和技术标准,地方标准更是空白,导致在耕地重金属污染防治的问题上,一直存在着无章可循、无法可依的现象。随着我国土壤重金属污染事件的形势日益严峻,加强耕地质量保护的相关法律制度建设刻不容缓。对于耕地重金属污染防治的法制建设,重点应从预防和治理两方面着手,预防方面主要包括不断完善我国现有的耕地环境标准制度、耕地土壤质量检测制度、农业清洁生产制度等;治理方面主要包括建立土壤重金属污染区规划制度、土壤重金属污染法律责任制度以及土壤重金属污染治理资金保障制度等。这些制度的建立和完善,将对我国耕地重金属污染防治工作的顺利开展起到重要保障作用。

(作者供职于中国国土资源经济研究院)

中国乡村发现网转自:中国土地


(扫一扫,更多精彩内容!)

免责声明:中国乡村发现网属于非盈利学术网站,主要是为推进三农研究而提供无偿文献资料服务,网站文章、图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不代表本站立场,如涉及版权问题请及时联系我们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