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过此次回乡与久居村中的几位村民和村干部的访谈,我想以我所在的村的宗祠文化简单地聊聊目前的农村人际关系。
我所在的村下分13个组,每个组均以自然村落的形成划分。组中几乎都是以相同姓氏的人聚居,而宗祠则是每一组的中心和焦点。
吃年饭的那天,天刚亮,村子里又热闹了起来。我们的习俗是早上吃年饭,这个还是来自于很多年前的四兄弟分家。四兄弟分到相隔不远的不同的地方,为了不减少联系,便按照年龄的大小规定吃年饭的顺序。我们那是最大的哥哥,所以也要最早吃年饭。往往还是天黑的时候妇女们便忙活开来,家家灯火通明,锅碗瓢盆乒乓作响。这时候还要去宗祠中给村中逝去的老人上香了。上香可不是简单的拿几根香,不仅要特别的白香,还得准备好新鲜的猪肉、鲫鱼和鸡肉等等,一般是由家中的成年男性带着孩子去,妇女们则负责在家中等候着上门拜年的亲戚。上完香后,就是最让孩子高兴的放鞭炮的时候了。大家会等到全组的每一家都到齐之后把所有鞭炮接在一起放,震天的响声伴随着孩子们的高兴的叫喊声往往都要持续很久。
围绕着宗祠所展开的活动,从大年三十聚集在宗祠,早到的人用柴火堆烧起一堆旺盛的火开始,组里的男女老少便陆陆续续地都集中到了这里。组里的组长会在此之前在宗祠中准备好水果、花生、饮料等供于大家自取。夜幕降临以后,宗祠里便开始热闹起来,以一家人的阵营出现的占了绝大多数。两家人一碰面便是笑容满面地打招呼。整年外出务工或定居城镇的人也会在这个时候向组上的人聊聊自己的近况或是介绍自己变化颇大的孩子。前几年还会频繁交换自己在外的工作信息,若是听说有比自己目前好的工作,还会商量来年一起过去。偶有的晚会也是由组长组织,征集全村中能歌善舞的人表演助兴。凡是能够敢于上台的,无论表演的水平如何,都能得到村民的热烈的掌声和欢呼声。看完歌舞,组长会召集组中在家的男性讨论组中的大事。从公布这一年组长的各项开支消费的账单到组中的各项任务的完成情况再到来年的计划,都会被拿上来认真地讨论。任何有疑问的地方都可以直接要求组长解释。组中的各项计划也得全体一致通过以后才会在下一年被执行。宗祠中这样的热闹要持续到12点放完鞭炮以后才会慢慢减退下来,玩累的孩子们早早地就在父母的怀里睡得香了,即使是这样如雷般的鞭炮也很难被吵醒。放完鞭炮以后,父母们便会抱着睡着的孩子往家中走去。整个村落又重归于宁静。
等各家都上完香,便是一年一度的接太公的时候了。这个太公也就是我们的祖先,四兄弟的父母。由于四兄弟不住在一个地方,而全部都要在过年这期间祭拜祖先,所以形成了这么一个风俗:用木头雕刻的神像代替祖先,安放在轿子中,村中的壮年男子负责抬轿子,从一个组接到另一个组上。接太公之前,组长在宗祠门口一敲锣,喊上几嗓子,大部分在家的人都会出动了。接到太公的晚上,全组人也是要在宗祠中度过的。像大年三十晚上那样,烧起火堆,摆好水果和花生,大家又聚在了一起。
村里的热闹都是过年前后的,而平时却很难属于它。作为一个劳动力输出的大省,空心化的现象已是屡见不鲜。留下来的都是妇女、老人和儿童,留不下的是人与人之间频繁的交往。白天里都是大门紧闭,装上防盗窗,安上防盗门也已是常态。稍微破败一点的村落更是人烟稀少,甚至不少老房子都倒了也没人管理。春节期间的走亲访友越来越让人感觉到疏离,老一辈的已经走不动,青年一辈的由于从小就缺少联系而生疏,更是难以建立起感情。唯有宗祠文化成为了藕断丝连的脆弱却顽强的丝。每组的宗祠是全组人重新聚集的公共场所,也是集体活动的好去处。几个邻村的在宗祠中办的年夜饭在朋友圈被刷了屏,洋溢着灿烂笑容的脸庞深深地印在了每一个浏览者的脑海。
农村社工是我在学习中甚少接触到的一块内容,但自己的实地体验却让我看到了它的重要性和意义所在。如何利用现有的资源去搭建起新的人际沟通的桥梁,或许宗祠文化是一个很好的切入点。
作者简介:卢素文,中华女子学院社会工作2013级
中国乡村发现网转自:社会人际路
(扫一扫,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