父亲濒死儿子却用低保金“行乐痛快”、农妇组团“约炮”、媳妇骂婆婆“老不死的东西”、低保夫妇不顾儿子常年酣战牌桌……春节期间,一篇题为《春节纪事:一个病情加重的东北村庄丨返乡日记》的文章经微信、微博转发,在社会上引起广泛关注。记者深入事件发生地调查,发现“返乡日记”文中描绘的礼崩乐坏的“时间、人物、地点都是虚构的”。(2月25日新华网)
最近两年,返乡笔记颇为流行,已经成为春节前后微信刷屏的主要内容。返乡笔记在表达乡愁的同时,揭示了农村的诸多问题,引起社会和舆论的广泛关注。在大家还未从“上海女因一顿饭逃离江西农村”造假新闻中回过神来,紧接着新华社又辟谣《一个病情加重的东北村庄》系虚构杜撰,记者春节甚至并未回家。故乡、亲人、乡愁,这些美好字眼,如今成了另类消费品,写作者不是以揭露农村问题为己任,而是以比谁的家乡更惨为噱头。
返乡笔记针对的都是乡村社会能够引起关注和思考的现象或问题。一篇好的返乡随笔,既能描述农村现象,又能分析社会问题,还能有一些延伸。比如对当前政策作出评论,提出对策性想法,甚至探讨相关政策的改进。
大多数随笔,往往只是随想的记录。如果这些观感契合了人们心理上的某根弦,就可能取得广泛的传播效果。笔者认为,在传播甚广的返乡笔记,大多数是唱衰乡村的,描写农民的困境,揭示乡村存在的问题。一方面,负面的信息更能引起人们的关注,越惨的家乡描述文本越能吸引读者。另一方面,“主旋律”和“正能量”没有传播形式的创新很难引起人们关注。当写作走向极端时,就发展成了作假,编造故事来迎合想象,甚至为了写“惨”蓄意编造各种烂事。这些作假行为吸引了大量的关注,制造了广泛的讨论,也对社会构成了巨大的撕裂和伤害,对媒体公信力、新闻记者的形象、网络舆论环境都造成了伤害。
习近平总书记明确指出要“客观、真实、生动报道中国经济社会发展情况,传播中国文化,讲好中国故事”。返乡笔记不是写小说,来不得半点儿夸张和虚构,“乡愁”经不起反转和另类消费。不可否认,“返乡体”让更多的人对农村问题有了初步了解,引发更多人的严肃思考,政府需要更全面的调研,进而让这些问题进入公共政策议程。
中国乡村发现网转自:荆楚网
(扫一扫,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