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乡村发现 > 首页 > 三农时评

城里记者读不懂乡村的愁

[ 作者:丁艺  文章来源:中国乡村发现  点击数: 更新时间:2016-02-23 录入:12 ]

编者按

春节假期已经结束,这一次回乡之旅是不是又有颇多感触?老家是不是又变样了?对老家对童年对父辈的记忆还在吗?

春节假期,思想潮发布了“回乡见闻”的征文,获得不少朋友的支持。今天起陆续推荐其中颇值得一读的几篇。

——90后“农三代”回乡思考

每至春节,大报小报的记者都会参与一项名为“新春走基层”的策划,说白了就是让记者们假期也别歇着,动动笔头防止年后稿荒。每年的新春走基层,农村题材总是挖不尽的“大头”,但城里记者真的能读懂乡村吗?作为“城里记者”的我向大家坦诚“交代”我是读不懂乡村的。

城里的记者读不懂农村,笔者在三线城市城市长大,十八岁后一直在二线省城生活。今年是工作后首次回乡替父母参加小表姨的婚礼。带着报社新春走基层的任务我来到了母亲出生的地方。

村里的房子很漂亮,大多数人把一辈子在外头打工的积蓄都用来建房子,但令人寻味的是,这些漂亮的房子一年到头只有春节的那个礼拜才最热闹,其他时候房子里只有老人和孩子,等寒假一过孩子又去城里上学了。很多人都觉得自己的归宿在乡村,于是不管在外头受多少罪也要给自己在家乡修一个能够衣锦还乡的地方,但他们的下一代似乎很喜欢城市的生活,已经于乡村缘分渐行渐远。

也许房子的监工几乎都是家里的老人,所以常常出现中西合璧古今共赏的奇观,每栋房子上都缀着一颗红星,每户人家里总少不了一幅毛泽东照片。

回到农村过年的年轻人里,过年回家有两种人,一种是在外的打工者,他们当中的大多数没有太多文化,出门在外做的都是些简单而又依靠体力的活儿,回乡过年是他们一年中最为放松(至少在体力上)的时候,回乡的他们似乎从主人变成了客人,一切过年事宜都由父母提前准备好。

还有一种是在城市扎根的乡村之子,他们当中绝大部分是通过读书升学留在城市工作生活,他们归宿已不在乡村,在这片土地上除了父母,其他牵挂甚少,相比前者,他们与乡村的隔阂更大,面对乡邻间的询问,他们除了以尴尬的笑容回应外,别无他法。毕竟那条曾经与乡村血脉相连的精神脐带已随一点一点割尽。最后消失于城市与农村的界线中。

春节的七天里是留守的父母最欢乐的时光,过去一年中,只有他们带着孩子住在漂亮的大房子里,居住空间的增大,也让心里变得更空,但春节,孩子回来了,房子不再空荡,心里的空白也被填满。老人们费尽心思让孩子们回乡的日子能够舒适些,不惜花大价钱把自己根本不会用的“互联网”牵回家,却没想到这张原本为了拉近距离的互联网却把自己和孩子的距离拉得更大。老人们无法理解为什么孩子们情愿在路由器旁找一个信号好的位置抢几块甚至几分钱的红包也不愿下楼陪一年未见的父母烤烤火,聊聊家常。

春节里喜忧参半的是小孩子,留守在农村的孩子们自小跟着祖父母长大,隔辈亲加上父母不在身边,让爷爷奶奶格外溺爱孩子们。留守的孩子们对于父母的态度是复杂的,孩子天性是渴望父母之爱的,但你让他们面对着一年到头甚至几年到头都见不到几面的父母,他们的情感又是陌生的,再加上父母的管束可能更严,要求也许更高,甚至会清算过去一年他们犯的错。这样的父母让孩子们又爱又怕。

现在的乡村里,读书已不是离开家乡的唯一出路。“农二代”、“农三代”比起父母来更易接受新兴事物,他们奋斗的中心也不再是为自己在农村修建一个“归宿”。此刻乡村的漂亮的大房子只是兴盛的假象,再过二三十年,乡村会随着年轻人的出走而没落。

城里的记者读不懂乡村,即使他们在这片土地出生、成长,但城市生活已将你与乡村永远分开,不是他们太俗你太雅,而是你们根本不在一个次元。

要读懂乡村就要读懂它的痛,要与它同呼吸共命运。回乡几日即使能看到表象的变化,也很难透过现象究其本质。

本文作者丁艺是媒体人,家乡:湖南。

中国乡村发现网转自:思想潮


(扫一扫,更多精彩内容!)

免责声明:中国乡村发现网属于非盈利学术网站,主要是为推进三农研究而提供无偿文献资料服务,网站文章、图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不代表本站立场,如涉及版权问题请及时联系我们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