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27日下午,湖南师范大学中国乡村振兴研究院研究生第二十三期读书报告会在里仁楼举行,研究院院长陈文胜教授、陆福兴教授、胡扬名教授、瞿理铜副教授和全体研究生参加了汇报会。研究生们逐一汇报了读书情况,并结合自己的研究方向分享了对所读书籍的理解与思考。

1.png

陈翔宇研读了埃莉诺·奥斯特罗姆的学术著作《公共事物的治理之道:集体行动制度的演进》,该著作集中阐述了关于如何分配与使用公共池塘资源(如森林、河流、海洋、水利灌溉设施等)以及如何应对“搭便车”问题的开创性解释。奥斯特罗姆在总结了前人的观点之后,提出了区别于国家理论和企业理论的“公共池塘”治理的第三条道路:自主治理。奥斯特罗姆考察了现实世界中大量的实践案例,论证了自主治理的合理性和可行性。她的观点为理解公共行政、政策分析以及理性人的合作基础提供了强有力的指导,其影响力超越了学科和地理边界,成为发展研究的必读书目。

孙建红围绕《习近平关于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论述摘编》展开汇报,汇报主题为“走出审美困境,打造中国式美丽乡村”。在对美丽乡村的含义进行阐述的基础上,分析了当前美丽乡村建设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并针对如何避免千村一面、打造中国式美丽乡村提出了相应的对策建议。

康霜研读了《习近平关于社会主义文化建设论述摘编》,围绕习近平对加强思想道德建设的重要论述展开分享,阐述了什么是道德建设,为什么要重视道德建设以及如何进行道德建设,并分析了新时代加强农村思想道德建设的理论依据。

张源本次汇报的书目是《乡土中国》。通过读书和分析整理,总结归纳了作者在书中反复提到的熟人社会、差序格局、礼治秩序、男女有别、无讼、无为政治等中国乡土社会特征的几个关键词,并对其概念进行解释说明,提炼出作者的一些重要观点,通过阅读这本书,对于中国乡土社会有了进一步的深入理解。

程洪对钱穆的《中国历代政治得失》进行了研读。通过对该书的研究,从作者介绍、写作背景、内容概述、基本观点等方面进行了阐述,并表达了自己的理解。

吴意深入研究了贺雪峰的著作《新乡土中国》,并从乡村社会结构、乡村治理格局、农民价值观念三个维度,全面剖析了中国农村社会的变革与发展。在此基础上,结合当前乡村治理的实际状况,提出了对乡村治理现代化的深刻启示。

谭明明汇报了诺斯的《制度、制度变迁与经济绩效》,从制度变迁的理论基础、制度变迁的框架、制度变迁与经济增长的关系三个方面对制度的存在模式和作用进行详细探讨,并参考了相关论文对书中的观点和内容从不同角度进行阐释和补充。

在教师点评环节,三位老师对学生的读书报告一一进行了点评,肯定了同学们在读书方面取得的进步,并指出了存在的问题。

 2.png

陆福兴老师指出,每本书都包含多个关键词,这些关键词是深入理解书籍内容的秘诀,学会抓住关键词是阅读和汇报的关键。同时每一次的读书汇报都是对学生们学术表达能力的锻炼,通过这样的练习,可以显著提升学术交流和表达能力。

3.png

胡扬名老师提到明确阅读目的至关重要,并建议选择与研究相关的文献进行深入研习,同时在阅读论文时要注意文章质量,多阅读优秀文章,学习其论据运用和论点构建,以提升学术研究和写作能力,这些建议对提高学术效率具有显著帮助。

4.png

陈文胜老师在其总结发言中强调了找到有效读书方法的重要性。他指出,撰写读书报告时应当抓住三个核心要点:首先,把握关键词是基本功,这些关键词是创新性观点和概念;其次,牢记基本观点是出发点,这包括对问题立场的清晰表达;最后,领悟表达方式是根本要求,这涉及到逻辑结构、理论框架、逻辑出发点和问题假设的准确运用。(吴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