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乡村发现 > 首页 > 三农时评

“返乡笔记”散发着一股浓浓的异味

[ 作者:清哲木  文章来源:中国乡村发现  点击数: 更新时间:2016-02-23 录入:12 ]

始于2015年返乡笔记一时间成为一些返乡媒体人的纪实作品,以乡村为视点的纪实报道也层出不穷,这种群体性的反思热潮,直到今天仍为人津津乐道,笔者相信,随着时间的推移“返乡笔记”将会年复一年的映入读者的眼帘,纵观这两年返乡观察其文章之多,前所未有。中国社会对农村的关注,已经从纸面走向了行动,一场关注乡村的社会力量也在呼之欲出,各式各样的乡村蓝本也充斥在媒体客户端,曾经的乡愁、乡情、乡趣也被返乡笔记剥离得面目全非甚至是伤痕累累。

乡愁是一种怎样的存在?故乡离你到底有多远?当你在从繁华的城市回到曾经生活的农村,那种差异肯定写着每个人的心中,每个人都会有对故乡的看法和感情,当和自己的社会所见所闻产生距离的时候,乡村落下的贫穷与落后不应该成为我们贬低的理由和借口,那些用运而生的返乡笔记果真是真实的乡村生活写照吗?哲木不敢断言完全真实,起码不会完全属实,无非是文人笔下对故乡即爱即恨的宣泄,打开舆论视野里的返乡笔记,真正能引发共鸣的返乡笔记却少之又少,看似深情的返乡笔记不过是矫情的吟唱——那些日渐衰落的村庄,正是城镇化快速崛起的印记,她虽然可以成了返乡人抒情的场所,但不能成为抹黑中国新农村建设步伐的哀歌。

中央文件明确提出,“推动城乡协调发展,提高新农村建设水平”,并在加快基础设施建设、提高公共服务水平、开展人居环境整治、推进劳动力转移就业创业、实施脱贫攻坚战略等领域进行了具体部署。提高新农村建设水平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重要内容。载体是建设新农村;打造农民幸福家园,平台是建设新农村;共圆全面小康之梦,在中国号列车奔向现代化的征途上,那些返乡笔记“无节操”的见闻很多都是无事生非的作者加以杜撰的“作品”,今天的农村的确在变。更多是变好了,而不是变坏了。没有改革,没有发展,没有流动,没有暂时的别离,就没有今天和接下来的繁荣,不能为一己之私抹杀乡村的变化,在笔者看来 今天的农村,是充满活力和希望的,只不过一些离开家乡的知识分子喜欢眼高手低,回到故乡总觉得自己见多识广,看这里也不如意,看那里也扎眼,总感动家乡到“迷茫未来”寄文章抒发愁绪,哗众取宠,村里几个光棍娶不上媳妇他说是光棍村,留守妇女他捉急人家的性生活没保障,如果听到村子里的花边新闻就是农村偷情泛滥,明明是在乡村打野味,非要美其名曰“返乡笔记”。

我看到一篇“返乡笔记”这样写到:“当你真正到中国的农村去看一看,你会发现我国大部分的乡村,有时甚至可以说是99%的乡村,却是另外一种景象:杂乱无章、破破烂烂,毫无美感,没有生机,有时甚至是污水横流。为什么理想中的乡村和现实有这样大的差距呢?”没到过农村的乍一看触目惊心,其实是彻头彻尾的耸人听闻,笔者走过大量不同地方的农村不但没有破破烂烂,污水横流反而是山清水秀郁郁苍苍,干净整洁的村道,错落有致的房舍行走于田间地头,仿佛进入了一幅美妙的新农村锦绣图里。

随着自媒体时代的崛起,每个人都可以有“个人视角”的技术性叙事,当返乡笔记被刷屏时,人们不难发现,无论观察者对故土的感念如何深情,都卸不掉身上隐藏着的优越感。那种优越感无论隐藏得多深,围观者其实都可以体察得到。那种优越感让人感觉,似乎只有远离了故乡,你才具备“观察”的资格。返乡笔记越多异味越浓,但似乎所有人都怀有一种精英感的悲悯,同时又隐含着一种终于逃离故乡的“小确幸”。这种交织着“悲悯”与“小确幸”的观察,使得乡村并没有得到真正意义上的平视。而当俯视成为一种新的“叙事习惯”,猎奇与偏见难免不会充斥其中。

家乡复兴了,你会振奋;故土沦落了,你会痛心。执笔人的家乡未必就是你的家乡,但是他所阐释的有关家乡的一切,是每个人内心都深藏着故土情结,这种情结固然是引发人们情绪共振。但不得不承认,建设美丽乡村承载着很多人的梦想,特别是对那些保留美好乡村记忆的人更是有着不同寻常的寄托,为让梦想早一步照进现实,返乡笔记不应该是一部沉沦的乡愁,而应该是一双发现乡村嬗变的眼睛,发现家乡的美丽!

中国乡村发现网转自:清哲木


(扫一扫,更多精彩内容!)

免责声明:中国乡村发现网属于非盈利学术网站,主要是为推进三农研究而提供无偿文献资料服务,网站文章、图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不代表本站立场,如涉及版权问题请及时联系我们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