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年气氛意犹未尽,上班族已经回到城市开始工作。然而,一些大城市出现用工荒,使许多人感受到了外来务工人员的不可或缺。春节用工荒最突出的,要数家政业。在北京,由于小时工短缺,多家家政公司春节期间已经将日薪提高到500元以上。在云南昆明,节后这几天,开价1.2万元,也不一定预约得到月嫂。
所谓春节用工荒,并非第一次得见。事实上,近年来类似的情形每年都会固定上演。这样的现象并不难理解:世界再大,也要回家。在中国人的习惯认知中,没有比春节回家更重要的事情了。无论保安、保洁员还是钟点工、服务员,无论节假日期间报酬如何上涨,他们中大多数人也会毅然回到家乡,与白发爹娘和年幼儿女相聚。当大量的外来务工人员像潮汐般从城市退出,带来的自然就是招工难。
仅以常识来诠释城市里的春节用工荒,可能依旧不够。正如有媒体所调查的,如果单从时间上而论,和往年相比,小饭店、理发店、小商店里的城市服务工作者,过节回家还更早一些。因为大家觉得挣钱太少不容易,干脆早点回家过年,结果就显出城市的不便来了。换而言之,造成城市春节用工荒的缘由,既有必须回家过年的心理惯性,但更重要的缘由,可能仍是城市对外来务工人员的吸引力和黏合力并不强。
溯本求源,城市春节用工荒现象背后的关键问题,依旧在于城市没有足够善待这些外地的务工者。待遇上——除却春节期间供需失衡下开出的高价,城市外来务工人员的日常收入,整体上仍然显得较低;情感上——大多数城市务工人员很难享受到种种市民的待遇,在他们的内心里,仍然认为自己不过是城市的过客。正因为如此,一旦春节来临,他们就会不顾一切,执着地要回到老家,回到自己那个真实的家中。
抱怨城市里的春节用工荒,不如去反思外来务工人员融入城市之难。现在,城市化在高歌猛进,统一户口早已作为制度安排而确定,然而不得不承认,在城市中,依旧存在着市民和外来务工者的很大差别。外来务工者在城市里买不起房,甚至连租房都会成为沉重的生活负担,医疗、养老、子女教育等问题,期盼能与市民待遇接轨,也不那么容易。外来务工人员要想融入城市,还是显得格外艰难,所以他们难以成为那个稳定的城市务工者。
春节前后,城市再次出现用工荒,造就种种不便,这证明的不过是一个常识:从来没有可以独立运行的城市,也不能没有外来务工人员。期盼城市里的春节用工荒不再重演,只能加快城市化的进程,让“人”真正成为城市化中的核心命题,让城市化的待遇和福利覆盖到每一个人。城市是为了让生活更美好,这对城市外来工亦不例外。春节用工荒理当成为一个反思城市化的契机。
中国乡村发现网转自:福建日报
(扫一扫,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