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持人:《汉江论道》,雨林有约。欢迎大家关注本期论道,也欢迎本期嘉宾孙君老师。最近,孙君老师的一篇文章《中国未来30年,乡村将成为奢侈品》(以下简称《未来30年》),为我们生动地描述了一幅未来乡村的田园胜景,很多襄阳人都转载了,并加上备注:孙君是从五山走出去的规划师。其实,乡村将成为奢侈品,您在以前的很多文章中都提到过,比如您的“把农村建设得更像农村”这篇文章的结尾就是这句话。那么,这篇文章是什么时候写的?为什么现在会引起广泛关注?
孙君:这篇文章我在2010年就写了。一个观点,人们对它的认识和接受是有个过程的,也可能是有人先看到有人后看到。比如“把农村建设得更像农村”这句话,其实是我在2005年说的,当时还在五山镇堰河村。讲这句话的时候,很多干部都觉得有问题,觉得方向错了。他们就和我争论,我说,你们是还没有看到那么远。
主持人:“把农村建设得更像农村”这篇文章,提出的是要把艺术还给乡村,让乡村成为更多人的精神家园。这篇文章好像是在2014年十八届四中全会时被广泛转载,距您说那句话已过了近10年。而这篇5年前写的《未来30年》,应该是在五中全会后被广泛关注的。您的理念似乎总是在几年后某个节点,重新被人提及和关注,这个现象本身也值得关注。
孙君:在堰河时,我还说过一句话,要“以自然为本”。当时有人听后提出了非常明确的反对意见,认为人是万物之灵,应该以人为中心才对。但实际上,中国几千年的历史告诉我们,我们一直是以自然为本。所以我当时和他说,我不和你争,我们十年后再来看这个事情。
主持人:您在《未来30年》中,再次提到了这一观点,我个人非常赞成。我们现在很重视生态文明建设,这是进步。然而,大多数关于生态的讨论,都是围绕“人”的生存或生活。比如,减少排污,是因为人快要无法呼吸;不要砍树,因为树可以净化空气,而且可以涵养人所需要的地下水;不要给鸡喂激素,因为人吃了这种鸡不好……人们对生态的重视其实是极其自我和功利的。生态,应该不仅仅是人类生存的环境状态,而应该是所有生命共生的形态。生态建设不应该只是为了“利人”。
孙君:美国著名作家莱斯特·R·布朗很早的时候就说过一句话,我们社会的发展,一定要遵从东方人的价值观。就是要在一定的生态环境下,再去考虑以人为本,而不能让人类文明超越生态承受的能力。实际上罗马俱乐部(注:一个研讨全球问题的智囊组织,一个关于未来学研究的国际性民间学术团体)也在很早就提出过人类的发展和欲望的极限标准。但是很可惜,很多人不太关注这些前沿的理念。
主持人:“未来30年,乡村将成为奢侈品”这一提法很有冲击力,这也许是被广泛转发的原因之一。乡村真的会成为“奢侈品”吗?
孙君:现在一说起奢侈品,好像就是贵族的东西,为什么要和乡村摆在一起呢?很多人不太理解。其实西方在三百年前,甚至在八九百年前,对中国的乡村的描述都是一种贵族的生活方式。而且,我一直认为中国的文化在乡村。中国人是一个有根的民族,是一个念土的民族。我们最终要什么呢?回家!将来,会有越来越多的人想要回家,所以我认为乡村未来会成为奢侈品。
主持人:那么,未来30年,中国的乡村会不会是孙君老师所描绘的图景呢,这个只能让时间来说话。
——孙君
作者简介:孙君,画家,村长助理,北京绿十字发起人、总顾问,中国乡建院联合发起人,中国·农道联盟秘书长。以乡村教育与生态保护作为自己目标,是乡村自治与环境问题研究者,乡村建设的实践者。
中国乡村发现网转自:农道北京
(扫一扫,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