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关将至,入户走访送温暖的热潮即将来临,上至国家领导人,下至地方乡镇官员,都有任务要求,国家也下拨专项经费组织开展走访慰问活动。这都是党和政府心里装着人民群众,把人民群众的利益作为工作出发点和落脚点的具体体现。
政府的慰问金虽不多,一袋米、一袋面、一桶油的慰问品也不算值钱的东西,但对于一些贫困家庭、重病重残、孤寡老人来说,那是雪中送炭的善举,尤其是正值隆冬之时,最显得是“暖民心”的事。
走访慰问就是为了“暖民心”,让人民群众感受到政府的关怀,进一步取得群众的信任和支持,如果对走访慰问停留在形式上走一走,程序上过一过,仅当是到百姓家中简单地窜了一回门,不深入了解群众所思、所困、所求,也不借机向群众征求意见和建议,那这样的走访慰问又能起到何种作用,群众还能相信政府的工作吗?本是一件“暖民心”的好事,如此一来,走访就显得是有了走“过场”的嫌疑,给群众送温暖也就“变了味”,为群众办实事也就“没了影”,帮群众解难题也就“成了泡”,又怎能体现出政府的真心实意?
怎样才能把温暖送到百姓心坎上呢?笔者认为走访慰问活动也必须要带有“群众味”。
形式上要有“群众味”。一是不搞层层陪同。有的领导干部在走访慰问时,经常要下属层层陪同,前呼后拥地场面闹得很大。先不说路途中车辆等费用支出远远大于实际的慰问支出,还会大大增加了基层干部的负担,甚至会吓坏了被慰问群众,不仅达不到慰问目的,还会拉远与群众的距离。二是不讲群众听不懂的“官话”。有的领导干部与走访慰问对象交流的时候,不能因人、因事、因景发自肺腑地进行深切问候,而是习惯于用秘书早已准备好的腹稿,满口的“官话”、“套话”、“大话”,让群众听起来既别扭、又费解。领导干部下基层走访慰问,要多讲一些群众听得懂、喜欢听的家常话,这样才能拉近与群众的感情。三是不搞轰轰烈烈的“形式主义”。有的领导干部害怕听到群众反映问题、诉苦喊冤,在走访慰问之前,先让下面提前做好功课,专门筛选一些老实巴交的群众去慰问,走进群众家门后,也只是抓紧时间寒暄几句,拍张照片立马走人;有的领导干部更是嫌弃走访慰问对象的家中环境差,坐不住“冷板凳”、喝不下“大碗茶”。这些领导干部一旦离开后,就再也不回头,把一场送温暖的慰问,搞成了一场轰轰烈烈的走过场游戏,使节日走访慰问工作变了味、走了形。
内容上要有“群众味”。领导干部走访慰问,应重在“慰”,贵在“问”,通过走访来了解情况,通过解决问题来达到慰问的目的。要通过慰问活动,让慰问对象得到慰藉,感受到党和政府的温暖和关爱。通过问困难、问心声、问期盼、问建议,让领导干部得实情、得民情、得社情,以更好地改进工作。走访慰问不能简单停留在节日前后,要真正了解社情民意,关键要把功夫下在平时。要经常性地深入基层、深入群众,要突出“造血”机制的建立和完善,要能够在走访慰问的同时,帮助群众寻找到发展的路子,从而实现持续发展、长久幸福,而不是依赖于党和政府的接济。对于老党员、老干部、老同志等,党和政府既要主动关心,更要教育和引导其家人、子女多尽孝道、常伴左右,不让老人感到孤独寂寞,要发动全社会都来关爱老人、关心困难群体,形成浓厚的尊老爱老、扶贫济困的社会氛围。
岁寒时节见真情,寒冬慰问暖人心。走访慰问是党密切联系群众的好传统、好方式,经过几十年的传承,到今天更不能“变了味”。领导干部要把反“四风”的成效,通过走访慰问的形式,展现给群众看,要使慰问活动真正回归到“送关爱、送温暖,增感情、增才干,促和谐、促发展”的路子上来。
(扫一扫,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