弘扬法治精神,让见义勇为不再“受伤”
近日,轰动全国的“赵宇见义勇为后反被拘”事件迎来新进展,根据2019年2月21日凌晨福州市公安局发布的通报,晋安区人民检察院对赵宇作出不起诉决定。(2019年2月22日 腾讯网)
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在多次讲话中深刻阐述了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一系列重大问题,明确提出了加强法治建设的新要求,充分表明了党中央加快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坚定决心和信心。习近平总书记参观“复兴之路”展览时提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就是要实现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
中外历史发展的实践昭示,法治兴则国兴,法治强则国强。法治”既是“中国梦”的具体宏伟目标,也是实现中国梦的坚强保障和动力,更是中华民族复兴梦想的内在要求。
一、中国梦与自由、公平、平等、民主等价值观密切相关,需要用法律和法治来不断巩固
中国梦是民族的梦,也是每个中国人的梦。习近平指出:“中国梦归根到底是人民的梦,必须紧紧依靠人民来实现,必须不断为人民造福。”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人们的幸福感不仅表现在物质利益的愈加丰富上,更可能体现在自由、正义、平等、权益保障等法治文明的层面。良好的法治环境,正是以符合社会和人的科学发展规律与正当诉求的规则体系来保障人的权利,促成发展过程中各类主体的协调与和谐,把自由、正义、平等、权益保障等美好的梦想,逐步变成现实,也就是人们看得见、摸得着的幸福生活状态。没有法治做后盾,做保障,利益就会处于不确定状态,幸福就会打折扣,国家和社会就不能长治久安。人民幸福是中国梦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一切为了人民是中国梦的价值基点,“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是中国梦的根本目标,因此,中国梦与自由、公平、平等、民主、权利等价值密切相关,需要法治的关切和保障。
二、国家治理依据法治方式、执政遵循法治思维、社会管理寓于法治智慧,中国道路就能充分体现法治精神
习近平指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就是中华民族近代以来最伟大的梦想。这个梦想,凝聚了几代中国人的夙愿,体现了中华民族和中国人民的整体利益,是每一个中华儿女的共同期盼。”中国梦的提出标志着中国共产党执政能力的新境界,也充分体现了中国的国家战略目标、国家利益与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奋斗目标的高度一致性,这是动员广大人民群众投身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积极性和创造性的根本动力。但是,我们必须认识到,市场经济是法治经济,只有深入实施依法治国方略、加快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才能巩固发展优势,解决发展中的问题。只有国家治理依据法治方式、执政遵循法治思维、社会管理寓于法治智慧,才会形成以法治为核心的国家理性。国家秩序是一种法律秩序。中国用几十年的时间走完了发达国家几百年走过的发展历程,解决发展的不平衡、不协调、不可持续问题,必须要提升国家治理和社会管理的法治化程度,使中国道路充分体现法治精神、法治价值和法治智慧。
三、用宪法和法律保障每个人的权利,保护每个社会阶层的利益,才会增强中国梦的凝聚力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依法治国首先是依宪法治国,依法执政关键是依宪执政。国家是公民的联合体。中国梦是民族理想,也是公民理想。国家的强制力体现的是公共权力,参与政治、监督权力、遵守法律是公民责任的体现,也是国家与社会良性互动的体现。国家是公民权利的守护者,用宪法和法律保障每个人的权利,保护每个社会阶层的利益,就会增强中国梦的凝聚力。
有梦想,才有前进和创新的动力。实干兴邦,空谈误国。实干需要制度作保证,而不能停留在口号上。法治是梦想成真的保障。人权得到尊重,人民享受着良好的治安、优美的环境和健康的饮食,这些都离不开法治中国的建设。法治中国既是中国梦的目标,也是实现中国梦的保障。
(扫一扫,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