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乡村治理中有两种现象值得关注:一方面,农村盖个房,需要10多个部门审批;村民盖个章,要跑乡里好几次;环保督察要求清零禽类养殖场,到头来变成了建设“无鸡村”“无鸡镇”……工作氛围过紧、变僵,人们纷纷呼吁为基层“松绑”。另一方面,在上级部门对村级管理较为松散的地区,经常发生“微腐”案件,又与监管失职有关。“一管就僵”和“一放就乱”的现象,体现的是乡村治理能力不足。加强管理本是为了让村级组织有序运行,放权松绑是为了提高基层人员干事创业的积极性,但实践的效果不尽如人意:有的地方工作做得不实不细,该管的地方不管、该放的地方不放,说起管理,就是“一禁了之”,说起“放权”,往往撒手不管,“一放了之”,导致治理乱象。(10月12日,人民日报)
基层直接和群众打交道,是为群众办事、分忧的第一线,是党委政府直面群众的代言人,承接的工作任务,面对的工作压力都很重,尤其是面对一些急难险重的工作,“5+2”、“白加黑”,成了工作常态。然而,盖不完的章、翻来覆去的评比、铺天盖地的报表……却成了无数基层干部每天的工作写照。当上级分派的任务占用了基层干部的大部分时间,当基层干部疲于应付各类检查,势必会缩短为群众办事的时间,势必会影响为群众服务的态度,比如笔者所在的合江县全县一年光办公耗材消费就达十几亿。
只有到了基层才能知道“上面千条线,下面一根针”,上面只管放“线”,却无法体会到了基层这根“针”穿的有多难、有多委屈。文山会海“涛声不断”。基层精简文件会议改进文风会风的落实情况不尽如人意,有人调侃“乡镇的领导人数都快排不开需要参加的会议数了”。上级下发的文件多,以文件落实文件的发文多,具体指导工作开展的发文少;组织的会议多,以会议落实会议的会议多,通过会议能解决问题的会议少。总而言之,文件堆积如山,登山之路艰之又艰;会海“波澜壮阔”,然而行船之速慢之又慢。这不仅牵扯了基层干部相当大的精力,无暇顾及基层基础工作,严重影响工作效率,而且在一定程度上挫伤了基层干部工作的积极性、主动性。尤其是每到年终,一拨拨的检查、评比、巡视、督办让基层应接不暇,基层干部们为准备年终检查评比的材料,加班加点,挑灯夜战成常事,广大基层干部疲于应付、苦不堪言。
不可否认,检查、评比、考核等的确可以促进基层工作。然而,不可否认,上级部门的一些所谓的检查评比,大部分都是敷衍了事,走走过场。检查评比,无非是听听汇报,看看材料,指手画脚讲几句无关痛痒的话。与其这样“作秀”的检查,还不如花更多的时间去钻研如何有效的投入财力物力人力推动基层的工作。
要想实现基层的善治,首先要从思想源头上扭转上级领导干部的形式主义之风,少一些形式化的检查,多为基层办实事;另一方面要创新会议形式,充分利用当前电子政务方式,推动和扩大“绿色办公”模式,在不涉密的情况实现会议和文件电子化,在信息化高度发展的今天,市级部门推行地钉钉办公、OA系统,何时才能让我们基层享受到科技进步的福利,县级部门依旧让基层无论大事小事都要交纸质档,这何尝又不是一种官僚主义,基层的最多跑一次何时能到来?
乡镇的善治在基层、基层的善治在基层干部,“人才到基层锻炼,干部从一线提拔。”的确有部分优秀人才从基层脱颖而出,但大部分基层干部在一线付出了许多时间、心思和精力,受诸多限制,提拔晋升犹如“水中月,镜中花”,继而从“易学习”式的“老黄牛”干部转型成“孙连成”式的“宇宙”干部。
(作者地址:参宝镇)
(扫一扫,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