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乡村发现 > 首页 > 三农时评

闲谈新时代的乡村振兴

[ 作者:陈学兵  文章来源:中国乡村发现  点击数: 更新时间:2018-06-01 录入:吴玲香 ]

一年涂镇人 一生涂镇情

——闲谈新时代的乡村振兴

14年研究生毕业后,选调基层,和涂镇就此结缘。还记得,来涂镇的路上,颠簸起伏,柏油路还没修好,车开了很久才到。和许多刚毕业踏入社会的年轻人一样,从学园到田园,由高塔里的大学生到基层的选调生,身份的变迁,角色的转换,也曾感到彷徨不适。除了个人主观原因外,失望更多源自于日渐凋敝的乡土,要知道,我们虽“漂”浮于城市间,但“根”却在乡土,所以费孝通曾有本经典的小册子名曰《乡土中国》,中国的底色和本色在乡土。在漫长的传统农耕文明时代,农民、农事、农村滋补了我们这些华夏儿女,与其说我们都是“龙”的传人更不如说我们都是“农”的传人。

而今,现代人司空见惯了工业化、城镇化带来的快捷高效便利的现代文明产品,乡土乡愁成了一种奢侈品。因而,每回涂镇,看到一片片美起来的村庄,一条条绿起来的景观路,一串串火起来的乡村旅游点...新时代的新乡土和新变化,总能让人耳目一新。或许,有人会质问,乡村如此好,为什么农村的人都往城里跑?就连现在的乡村青年结个婚都愿意在街上买个商品房一样,城镇文明的吸引力可见一斑。我想说的是,乡村尤其是梁子湖涂家垴的乡村的确赶上了后工业文明的快车。记忆中的小时候,常听老一辈人称公友、涂镇为湖西,渐渐长大后才明白,这不仅是地理方位的代名词,也是落后的同义词啊!但是,现在我们是生态文明的先行示范区了,沿着这条生态旅游的路子走下去,涂镇的未来不可估量!有时候看起来的所谓劣势也是一种未被挖掘的优势吧,就像许多基层的年轻同志今天抱怨还呆在一无所有的乡村,但只要一往无前地奋斗,总会谱出精彩的人生华章。

回归话题,现代人尤其是年轻人老想着往城里跑呢?很多人肯定会说因为城里方便啊。确然。农村虽越来越美了,设施也越来越健全了,但总显得没啥闹腾的人气味儿。如何留住人是症结!当然,要想回归传统乡村,已是不可能了,毕竟城镇化是一个不可逆的现象。但我们要做的是保护好这中华文明的根源,振兴乡村,让失衡的中国再均衡,让二元对立的城乡中国走向统筹协调,这就需要更多的乡土人才和更多的人才扎根乡土!

君曾记否,革命时期的国共两党差别在于,国民党是“上层有党、下层无党;城里有党,乡村无党”,而我们的党却深深扎根农村,政党下了乡,走农村包围城市的路线,赢得了广大农民,这才有了新中国。从革命党到执政党后,我们依然是政党下乡,重塑基层善治格局,维系农村和谐秩序;改革开放以来的社会资本下乡,盘活了沉睡的乡村资源,带动了乡村发展活力;新世纪以来的各种公共服务下乡,改善了服务不足、不平衡、不充分的服务缺位窘况,赢得了民心,等等。正是不同时期不一样的下乡运动取得了同样的惊人成绩。可见,乡村不应是现代文明的弃儿,而是一处取之不竭、用之不尽的宝库,乡村蕴藏储蓄着伟大的势能。站在振兴乡村的新时代,市民下乡、能人回乡、企业兴乡更为紧迫,毕竟中国的绝大部分面积为乡村,绝大数人口居住在乡村,最主要的是中华文化的根源命脉在乡村!在基层才能真正读懂中国!

如何让更多的人特别是贤能精英留在中国的农村,建设一个新的农村中国呢?仅仅依靠乡土感情留人可不行,必须让更多的人在农村找到利益关联点。马克思曾说“人们为之奋斗的一切都同他们的利益相关”。在漫长的农业文明时代,乡村不仅仅是人们生于斯、长于斯、老于斯的居住场所,更是一个团结互助的利益命运共同体。改革开放以来,随着工业化、城镇化的日渐深入,人们纷纷跳出农门、走出农地,数以万亿的农村剩余劳动力得到了解放,在城镇里扎根成长,由此,农民进了城,他们的利益关联点也随之转移到了城镇,乡村对于他们而言只是“低头思故乡”时的模糊乡愁。因此,如何将利益关联点由城镇拉回到乡村呢,实现城镇中国和乡村中国这两个中国的均衡互动性发展呢?求解之策在于要结合社会发展趋势和国家政策善于挖掘出乡土中国的独特优势和经营好乡村的各种资源。对于广大农村而言,农村最为普遍的是农地和农民,即一个物理资源和一个人力资源。

因此,一方面,要盘活经营好农地资源。在当下的社会化大生产中,碎片化的传统小农生产模式已经不适应现代工业社会的规模化、效益化发展路径,如何盘活沉睡的、碎片化的土地,大力发展现代生态农业,让农民的绿色食品走上市民的菜篮餐桌;如何装点我们农村的好山好水吸引更多的游客,大力发展乡村旅游业,这都是值得我们深思笃行的。每次回涂镇,总能感觉到新的可喜变化,但是在新时代,我们不仅要建设好自己的村庄,更为重要的是如何经营好我们的家园,逐渐从乡村“建设”理念向“经营”村庄理念跃升,真正让绿水青山变成金山银山。

另一方面,要发挥农民的创造精神。振兴乡村纵然离不开决策高层的顶层设计,但若离开农民群体的自主性参与,离开农村基层群众的能动实践,乡村振兴只不过是一项替民作主的国家运动而已。新农村是农民群体的新农村,因此,农民群体在乡村振兴中的地位不可或缺,不能被取代,必须在场、在位,必须发挥农民主体的自主性能量,培养大批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高素质的新型农民。这当然不是一朝一夕可速成的,需久久为功!此外,农民群体要走合作共利的发展路子。

一直来,中国农民就被比作“一盘散沙”,马克思也曾将农民阶层视为“一袋袋马铃薯”,知名三农学者曹锦清先生更是在《黄河边的中国》大发感慨农民“善分不善合”,我认为农民在利益的驱动下,既善分也善合,恰如徐勇教授所言“利益行走到哪里,合作就延伸到哪里”。不论传统农民是善分还是善合,作为社会化的现代小农,农民需要合作,农民合作需要组织。但既往的历史发生的往往是组织农民的故事,而缺乏农民合作组织的传统。因为个体的农民满足自在于“一亩三分田”,安逸于“鸡犬之声相闻,老死不相往来”的“小国寡民”生活。因为没有利益的交换,也就无从产生社会生活的交往,因此也缺乏合作的动力和能力,只有通过外部性力量将农民组织起来。也正是在“组织农民”的行为逻辑下,新农村建设中才会出现诸如“新农村被建设”、“农民被合作”、“农民被进城”、“农民被上楼”、“农地被流转”等等忽略农民主体创造性的事情。如此,新农村建设更多的是上头‘热’、媒体‘热’、学者‘热’,基层和农民基本不‘热’。这说明当下的新农村建设,乡村的农民群众的主体创造性精神还尚未被挖掘释放出来。

总书记说“小康不小康,关键看老乡”,我想乡村振兴也得关键依靠数以亿计的农民老乡充分发挥自身的创造性精神吧。有道是,在西方,是市民形塑国家,而我们却是农民改变中国!站在新时代,我们要顺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回应乡村生产、生活、交往等社会化过程提出的合作要求,把利益分散的农民个体整合起来,形成具有利益一致性的社会自组织,如成立各种农民合作社组织、各种种养殖协会、农民理事会、农民工维权群体等,最大程度地规避和减少社会市场化带来的利益风险,进而维护和保障自己的合法利益。因此,振兴乡村,需要培育农民的独立个体意识和社会化集体观念,特别是要在公共利益的关联度中找寻集体行动的逻辑,培育更多的基于自愿自主和互助互利的农民自组织,切实解决“一家一户想做却做不了或不愿做”的乡村发展公众事务,让乡村的人、财、物等高效运转起来,形成振兴乡村的时代伟力。

自现代化开始,“三农”便成为了“问题”,积重难返,涉及农村经济、政治、社会、文化、生态等方方面面的内容。国家虽然每年投入数以万亿的涉农、惠农资金,数以累计的支农、帮农政策,但对于数以万计的村庄、数以亿计的农民而言,国家的新农村建设投入再大也不过杯水车薪。因此振兴我们世代居住的乡村,农民群体的创造精神是力量之源。

党的十九大提出要按照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总要求来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作为一项国家主导——农民主体的新时代乡村治理战略,我认为要把握四点要义:乡村振兴的出发点是为了农民!乡村振兴的立足点是依靠农民!乡村振兴的着力点是激发农民!乡村振兴的根本点是富裕农民!唯此,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上,农民群体才不会掉队拖后腿;实现伟大复兴中国梦征程中,农民群体才能真正弄潮新时代、焕发新光彩!

人生到三十,乡土是过客,长年累月的在外求学生活,于生我养我的家乡而言,有关农民、农业、农村的问题,自己的认知是相当有限的。作为一名曾经在家乡工作过的基层公务人员,自己非常感谢那两年的乡土心路历程,使得我重新认识了那个熟悉而略显陌生的故土。而今,又从田园回归校园,对家乡是斗转星移情不变,对涂镇更是天涯海角记心怀!

(作者简介:陈学兵,湖北鄂州人,14年从华师大中国农村研究院研究生毕业后,选调基层,在鄂州市梁子湖区涂家垴镇从事党政办、组织办工作,16年9月至今就读于武汉大学政治与公共管理学院,政治学理论专业在读博士研究生,从事政治学理论与乡村治理方面的学习和研究。)


(扫一扫,更多精彩内容!)

免责声明:中国乡村发现网属于非盈利学术网站,主要是为推进三农研究而提供无偿文献资料服务,网站文章、图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不代表本站立场,如涉及版权问题请及时联系我们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