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乡村发现 > 首页 > 三农时评

“慈孝”入考评 更催廉洁花

[ 作者:何竹梅  文章来源:中国乡村发现  点击数: 更新时间:2018-05-07 录入:吴玲香 ]

百善孝为先,孝为德之本。“慈孝”作为家风的重要内容,也是衡量党员干部品德和政治素养的重要标准。近日,遂昌县在干部选拔任用、基层党员干部考评、农村基层作风巡查等过程中设下多道“慈孝关卡”。(5月6日 浙江新闻网)

孟子曰:“人人亲其亲,长其长,而天下平。”自古以来,“慈孝”就被推崇为最美的道德行为之一。“老吾老以及人之老”,一个对自己老人、长辈都没有慈孝之心的人来说,还能指望他去“人之老”么!国是“大家”,家是“小家”,唯有把家庭建设搞得家规严明、气氛和谐的人,才具备从政为官的基本道德素养。因此,遂昌县选任干部考“慈孝”,正是弘扬优秀家风,促进廉政建设的重要举措。

在中国古代的“二十四孝”中,黄庭坚“涤亲溺器”的故事更是家喻户晓。作为一代诗人、书法家,虽然身居高位(皇帝的机要文字秘书),但侍奉母亲却竭尽孝诚,每天晚上,都亲自为母亲洗涤溺器(便桶),没有一天忘记儿子应尽的职责。相比之下,我们有的领导干部,随着自己地位的增高,心中那份慈孝之心就渐渐淡化,不良家风随之形成,于是对自己的人生观、世界观产生不良影响,继而使家风恶化、初心渐失,最终走上违规违纪之路。可见,慈孝之心,慈孝之行,对于为官从政来说,确不可小觑。

曾有一个“内涵段子”,说某农村老汉到城里当干部的儿子家,还送去了自己辛苦种出的大白菜,可儿子满脸不悦,说大白菜不值几个钱,太丢人。倒是儿媳妇懂道理,给丈夫说,为什么不用对待上级领导的态度来对待父亲呢?后来,这位儿子在送父亲上车时,亲自给父亲开了下车门。就这一个细节,让这位父亲感动万分,回去一进家门就和老伴讲儿子是如何“孝顺”。这个段告诉我们,“慈孝”应当是一种法子内心的本能,不应该是刻意的奉承,更不应该是居心不良的应酬。

新时代干部的提拔,应坚持“德才兼备,以德为先”的原则,而这个“德”,很大程度上源自家风,源自慈孝。虽然古人有云“忠孝不能两全”,但那是有前提的,主要是说当面临家国利益和家庭问题时的抉择而已,那当然要明白孰轻孰重。可是,这与一个人的“慈孝”之德并不矛盾。“不能两全”的,只是“公”与“私”德抉择,而“慈孝之心”“慈孝之举”是渗透在平时的一种良好修为。有了这样的修为,在事业中,在对待别人的问题时,才能将美德演绎为本能的行动。

在古代的“二十四孝”中,许多主人翁都是从政、从文且有作为者,可见,良好家风是形成良好政风的前提,而良好家风中,“慈孝”是最重要的组成部分。遂昌县在干部选拔任用、基层党员干部考评、农村基层作风巡查等过程中设下多道“慈孝关卡”,就是要求领导干部要将“慈孝”的本质“内化于心、外化于行”,先养好自己的“德”。惟其如此,道德在工作、生活中的约束力才会增强。“慈孝”进入干部考评,能够将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个人品德有机地结合起来,从而催开“廉洁”建设的满树繁花。

(作者地址:四川省合江县自怀镇)


(扫一扫,更多精彩内容!)

免责声明:中国乡村发现网属于非盈利学术网站,主要是为推进三农研究而提供无偿文献资料服务,网站文章、图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不代表本站立场,如涉及版权问题请及时联系我们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