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乡村发现 > 首页 > 三农时评

扶贫队伍建设也要“鱼渔并授”

[ 作者:江南曲社  文章来源:中国乡村发现  点击数: 更新时间:2018-04-23 录入:吴玲香 ]

近日,中央组织部聚焦脱贫攻坚,选派了283名干部到西部地区、老工业基地和革命老区挂职锻炼。(中国组织人事报 2018年4月18日)

十九大报告提出,要“实行更加积极、更加开放、更加有效的人才政策”,把党内和党外、国内和国外各方面优秀人才集聚到党和人民的伟大奋斗中来。

报告明确提出,“鼓励引导人才向边远贫困地区、边疆民族地区、革命老区和基层一线流动”,努力形成人人渴望成才、人人努力成才、人人皆可成才、人人尽展其才的良好局面,让各类人才的创造活力竞相迸发、聪明才智充分涌流。这对于“老少边穷”地区脱贫攻坚,无疑是个好消息。

打赢脱贫攻坚战,人才支撑是关键,要培养一支素质高、能力强、技术硬的“精准”人才队伍。扶贫需先懂扶贫,做好扶贫干部队伍培训,让干部深入了解扶贫政策、扶贫方法、贫困地区风俗,才能做到有的放矢,有效的提出扶贫办法,促进产业发展,振兴乡村经济,让贫困群众有效脱贫、永远脱贫。

加强扶贫人才队伍建设,向 “老少边穷”地区选派干部挂职锻炼无疑是一项“短平快”的人才建设项目。要建设好这个项目必须加强扶贫人才信息的动态管理和监督,增强针对性,避免应付任务、走走过场、虚造声势等现象发生。构建能够及时了解掌握扶贫人才对贫困地区经济发展、科技利用、教育培训及文化建设等具体推动作用的信息系统,对扶贫人才做到人人有档案、人人有跟踪、人人有进展。监督反馈要做到及时有效,发现扶贫人才培养盲区、工作难点及流失原因,充分利用监督反馈信息指导推动扶贫工作攻坚破难,促使扶贫人才与贫困地区共同发展、利益共享、实现双赢。

加强扶贫人才队伍建设,不仅要重视“输血”,更要重视“造血”。

“授人以鱼,三餐之需;授人以渔,终生之用。”啃下扶贫这个硬骨头,更要重视扶贫人才自身培养。要在立足现有的倾斜性政策基础上,深入推进贫困地区人才培养机制创新,建立有利于贫困地区人才脱颖而出和持续增长的育人机制,通过大力培育特色支柱产业,推进“项目聚才”和“项目引才”,多形式、多渠道挖掘培养本土专家人才,建设一支能够示范指导和带动地方特色产业发展的实用人才队伍,把“输血式扶贫”转变为“造血式扶贫”,让贫困地区走上共同富裕之路。

(作者单位:四川省北川羌族自治县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


(扫一扫,更多精彩内容!)

免责声明:中国乡村发现网属于非盈利学术网站,主要是为推进三农研究而提供无偿文献资料服务,网站文章、图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不代表本站立场,如涉及版权问题请及时联系我们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