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乡村发现 > 首页 > 三农时评

生态文明建设要树立“种树乘凉”观

[ 作者:张东东  文章来源:中国乡村发现  点击数: 更新时间:2018-04-16 录入:吴玲香 ]

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习近平2日上午在参加首都义务植树活动时强调,绿化祖国要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广泛开展国土绿化行动,人人出力,日积月累,让祖国大地不断绿起来美起来。(新华社 4月2日)

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建设生态文明是中华民族永续发展的千年大计。”生态文明建设再一次上升到了关乎民族和国家命运的高度。生态文明建设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重要内容,关系人民福祉和民族未来,事关“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实现。生态文明建设就是把可持续发展提升到绿色发展高度,为后人“乘凉”而“种树”。

首先,要树立社会主义生态文明观。“观念引导行动”,树立社会主义生态文明观,有助于人们充分认识人与自然的交互关系,使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等理念深入人心,从而激发其忧患意识和保护生态的道德责任。人们只有树立社会主义生态文明观,坚持节约优先、保护优先、自然恢复为主的方针,才能还自然以宁静、和谐、美丽。

其次,要加强生态文明教育。在推动环境政策和制度的发展过程中,加强生态文明教育,转变人民群众社会价值观念,提高公众的社会责任意识,促进公众生活方式向可持续和绿色的方向转变,调动社会和公众参与的积极性也至关重要。

第三,要大力推进绿色发展。近年来,我国的环保力度不断加大,环保制度不断健全。但随着经济的粗放增长,环境负荷不断加重,传统煤烟型污染与臭氧、细颗粒物、挥发性有机物等新老环境问题逐步显现,生产与生活、城市与农村、工业与交通环境污染呈现交织状态,环境质量总体仍未达到人民群众的需求和向往。需要彻底改变原有高投入、高消耗、高污染的经济增长模式,积极探索低投入、低消耗、低污染的绿色发展模式,建立健全绿色低碳循环发展经济体系,从源头上推动经济实现绿色转型。一方面要引导企业采用先进的设计理念、使用环保原材料、提高清洁生产水平,形成清洁低碳、安全高效的能源体系;另一方面要积极发展绿色金融,动员和激励更多的社会资本进入绿色产业,加快经济的绿色转型。

第四,要加强制度建设。十九大报告提出:“加快建立绿色生产和消费的法律制度和政策导向,建立健全绿色低碳循环发展的经济体系。”强调了法律制度和政策在实现“绿色发展”目标上的重要引领作用。我们可以看到,在2014年,新《环保法》成为史上最严《环保法》,是一部能对民怨极大的污染现象打出硬拳头的法律。法律法规的逐步完善,正在让环境保护领域摆脱“无法可依”的尴尬局面,提高环境污染侵权的成本。通过这些制度设计和制度保障,形成不敢且不能破坏生态环境的高压态势和社会氛围,从而为实现美丽中国提供制度保障。

我们相信,有了法律法规的指引,强化公众对于“生态文明理念”的逐步认同,树立一种前人“种树”、后人“乘凉”的观念,促进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携手共进,一定能够最终实现绿色发展的目标。

(作者单位:北川羌族自治县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


(扫一扫,更多精彩内容!)

免责声明:中国乡村发现网属于非盈利学术网站,主要是为推进三农研究而提供无偿文献资料服务,网站文章、图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不代表本站立场,如涉及版权问题请及时联系我们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