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乡村发现 > 首页 > 三农时评

“微腐败”并不“微”

[ 作者:彭丹  文章来源:中国乡村发现  点击数: 更新时间:2017-11-15 录入:吴玲香 ]

随着互联网“微时代”的到来,腐败现象也披上新的外衣。如人情外衣包裹下的红包,其在某种意义上是糖衣炮弹;公职人员索要、收受微信红包,实质就是一种“微腐败”。一包烟、一盒土特产、一个小小的微信红包等看似再正常不过的“人情往来”,却大有成为新的腐败利器之势。

“微腐败”并不“微”,其与“大祸害”仅一步之遥。虽是小利小惠、数额不大,但其次数频繁、形式多样。量的积累会引起质的变化。往往一包烟、一盒土特产、一个微信红包就成为党员干部走向腐败深渊的第一步。小贪小腐没有及早警觉、及时收手,“小苍蝇”也会变成“大老虎”。正如湖南省某镇财政所副所长在短短一年多时间里,截留惠民资金6万多次,其动手脚的过程中最少一笔为两毛七分钱,最终中饱私囊多达77万元。“微腐败”最终酿成了“大祸害”。

“微腐败”并不“微”,其不断蚕食群众利益,严重影响党群干群关系,减弱党和政府的公信力。在群众看来,基层党员干部的形象就是我们党的形象缩影,每一位基层党员干部都代表着我们的党。一些基层党员干部利用手中权力贪污截留、强占掠夺、吃拿卡要,相对于“大老虎”,“小苍蝇”“小蝼蚁”更是老百姓的切肤之痛。“微腐败”损害的不仅是老百姓的切身利益,更是损害了基层群众对党和政府的信任,动摇了党的执政根基。

“微腐败”并不“微”,其在繁杂外衣包裹下,根治难度大大增加。一是形式具有隐蔽性,甄别难度大。便捷的微信红包替代了过年过节的“大包小包”,土特产成为行贿的借口,饭桌上的烟酒是实实在在的糖衣炮弹。这些在以前看来是再正常不过的“礼数”,现在已经“变味”了,逐渐成为“微腐败”的代名词。二是基层党员干部警惕性不高,容易“中招”。对于诸多新型糖衣炮弹,很多党员干部并没有意识到其中的危害。认为一包烟、一盒土特产、一个小小的微信红包只是“人情往来”,无伤大雅。基层党员干部抱着睁一只眼闭一只眼的态度,松懈了警惕,最终“沦陷”。三是监督不到位,“微腐败”肆无忌惮。根治“微腐败”,需要自上而下和自下而上的监督,其中来自群众自下而上的监督显得尤为关键。但群众监督作用并未真正发挥出来。碍于诸多原因,群众“不愿监督”“不敢监督”“无法监督”等现象已是屡见不鲜,这在无形中又纵容了“微腐败”。

“微腐败”的根治不可能一蹴而就。但只要多方形成合力,建立健全常抓严管的长效机制,充分调动群众的监督积极性,引导基层党员干部从思想认识上杜绝“微腐败”,根治“微腐败”定有所成。

(作者单位:中共珙县县委组织部)


(扫一扫,更多精彩内容!)

免责声明:中国乡村发现网属于非盈利学术网站,主要是为推进三农研究而提供无偿文献资料服务,网站文章、图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不代表本站立场,如涉及版权问题请及时联系我们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