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央纪委昨天消息,在中央纪委第四轮扶贫领域问题线索重点督办中,20个省区的纪检监察机关对涉及的46件问题线索进行了调查核实,查实115个具体问题,388名责任人受到处理。在受处理人员中,既包括省直部门、市直部门的干部,也包括县领导班子成员和县直部门的干部,还包括乡镇、站所以及村一级的干部。其中,一把手比重较大,占比过半。(人民网 2017年8月28日)
笔者了解到,目前各地扶资金存在的突出问题主要表现在五个方面:一是有关单位虚报冒领扶贫资金或扶贫贷款,在申报环节和支出环节都存在此类问题;二是在项目组织和实施过程中,部分扶贫资金被挤占挪用;三是一些扶贫主管部门扶贫资金管理和使用不够规范;四是一些项目效益不佳,形成损失浪费;五是有些扶贫资金闲置,未能及时发挥效益。此外,还发现一些人员涉嫌贪污侵吞扶贫资金等问题。扶贫款似乎正在偏离轨道,变成腐朽扶贫干部神经的“腐朽糖”。
我国扶贫的资源本来就比较缺乏,况且当前我国仍然有3000多万贫困人口,只有把有限的资源用到解决这些贫困人口的温饱问题上,提高他们自力更生的能力上,才有利于贫困问题的真正解决。而基层的权力腐败,则让这些扶贫资金在“最后一公里”到达不了困难户的手里,不但让贫困户伤心,也加剧了仇富心理,影响力政府的公信力,增加了不稳定因素。
扶贫资金对加快贫困地区发展的重要作用自不必说,但存在违规违纪违法问题一定要引起警示。这些问题的产生,有扶贫资金到村到户项目点多面广、地处偏远,监管难度大和成本高的原因;也有地方执行制度不严、管理不到位,重资金争取、轻监督管理的原因;还有一些单位和个人法制观念淡薄、顶风作案的原因。找出原因才能对症下药,让扶贫资金真扶贫、扶真贫,让挪用贪墨扶贫款的人受到严厉的处罚。
总之,绝不能让扶贫款变成“腐朽糖”。
(作者单位:四川绵阳安州工业园区管委会)
(扫一扫,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