进入脱贫攻坚的决胜阶段,人才的作用尤为重要。促进人才智力资源向贫困地区集聚,可以“引外援”,可以“借外力”,但更为根本的是,培育和聚集土生土长、“有技术、懂管理、会经营”的“土秀才”。
“土秀才”可能是摸爬滚打的种田高手、养殖能手,可能是生于斯、长于斯的农民企业家、大中专毕业生,还可能是身怀绝技的能工巧匠、民间艺人。和外来的人才相比,他们对贫困地区有着更为炙热的感情,更强烈的脱贫意愿;他们更熟悉脚下的“一亩三分地”,长年积累的实践经验更“接地气”、易复制;他们是贫困群众的“身边人”,更容易获得信赖、鼓舞信心、带来希望。用好用活这些“土秀才”等于激发了脱贫攻坚的“内生动力”,对于决战脱贫攻坚有重要作用。
擦亮识才慧眼,把土秀才“挖”出来。“土秀才”散落在乡土的各个角落,有的可能还“养在深闺人不识”,需要树立“只要身上有本事、手里有绝活,就是人才”的观念,建立培育和挖掘“土秀才”的相关制度,将辨才识才的眼光放广,通过实地走访、广泛推荐、精准识别、重点筛选等措施,将不同类别的“土秀才”选出来,挖出来,建立乡土秀才数据库,组建贫困地区本土秀才队伍,促进他们发挥作用。
搭建创业平台,让土秀才“壮”起来。很多“土秀才”有技术、有手艺,但是没有资金支持,还停留在“单打独斗”的阶段,很难做大做强;有些本土大中专毕业学生有眼光、懂规划,但是苦于没有项目资源,只能小打小闹,先完成“资本积累”;有些农民企业家,满足于自己小家庭致富,格局不大,带动的影响力还有限。需要因类施策,搭建各种平台,提供政策、资金、项目、技术、培训等各类支持,扶持“土秀才”做大做强,使之成为传承技艺、带动产业发展、带领群众脱贫致富的中坚力量。
强化传承培养,使土秀才“长”起来。贫困地区本来就容易成为“人才洼地”,现有土秀才的扶持鼓励重要,后续人才的传承培养更重要。要注重发挥现有人才的“传帮带”作用,引导他们和贫困户,特别是贫困青年“结对子”,将技艺传承下去,经验推广开来,培养更多继承者、后来人。要着眼不同地区产业特点,大力推广免费实用技术培训,定向培养人才,使人才能“请进来、走出去、带回来”,打造脱贫攻坚的人才高地,扶起贫困群众的“智力”,打赢脱贫攻坚战役。
(作者单位:荥经县泗坪乡人民政府)
(扫一扫,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