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国务院扶贫办下发《关于进一步克服形式主义减轻基层负担的通知》,要求各地要减少填表报数、检查考评、会议活动、发文数量等耗费基层扶贫干部精力的形式主义,进一步规范调查研究,严格监督问责。
在面对诸如“贫困户花名表、家庭成员信息表、精准扶贫计划表、入户调查表、建档立卡贫困户登记表、2017工作台账表、脱贫计划表、致贫原因表、贫困户发展意愿表……”各种表格不下几十种,一些地方扶贫干部戏谑称之为“精准扶表”。扶贫干部工作日常除了要埋头苦苦研究各种表格以外,更是要面对形形色色的各种检查,多少干部专注于文山文海的扶贫资料,也再难有精力踏踏实实帮助困难群众致富增收。某个第一书记曾无奈说到,上级要来检查了,加了几个通宵做资料,要根据上面下发的督查文件检查内容的每一项,甚至每个逗号都要找到印证资料,最后整整编了几十盒的资料。
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情况呢?一方面,面对上级检查,资料是展现工作成绩最直观的方式,如果连印证的资料都没有,怎么又说明工作做到位了。另一方面,随着精准扶贫工作的推进,地方政府越来越重视经验做法、典型成果、前景评估等资料,急于通过文字、数字、照片、视频来展示精准扶贫的过程和成绩。更多时候,这些材料与精准扶贫的考核直接挂钩,可以说是“资料扶贫”到位了,精准扶贫也成功了。
但是,精准扶贫不能关起门来“造车”,资料编得再天花乱坠,数字填得再考究精准,扶贫干部再呕心沥血,如果没有切实解决实际问题,群众怎么会满意?又怎么能按时完成脱贫摘帽?这就要求我们地方党委政府认识到,精准扶贫不是“资料扶贫”,而是依靠我们的扶贫干部进村入户深入群众,真正找到贫困根源,去对症下药、因户施策,科学制定帮扶措施。地方政府在下基层检查扶贫工作的时候,也要下足“绣花功夫”,创新方式方法,不能一味依靠翻阅资料、听取汇报这些传统方式方式,要多与群众面对面,听听他们的意思,只有老百姓说好了,才是把扶贫工作整对了。而我们的扶贫干部更要求真务实、敢于担当,切莫去纠结表格数字、资料档案,做到真扶贫扶真贫,替贫困户解决实际问题,增加收入,才是硬道理。
(扫一扫,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