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乡村发现 > 首页 > 三农论剑

余金涛:五大发展,五种方法,探讨基层小康

[ 作者:余金涛  文章来源:中国乡村发现  点击数: 更新时间:2017-04-07 录入:19 ]

党的十八大召开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围绕“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提出了一系列新思想、新论断、新要求,准确把握当代中国实际,科学回答了全面建成小康社会面临的诸多重大问题。

党中央提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不是一蹴而就,也不是空穴来风的。根据文献记载,早在2000多年前,我们的祖先就描绘了小康社会和大同理想,场景让人为之动容。《礼记·礼运》中是这样描述的,“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选贤与能,讲信修睦。故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使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鳏、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这样一种理想社会。我们党提出的“努力使全体人民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的要求不正是2000年来的中国人梦想的实现吗?即使是追溯到近代,也能够找到党中央对于建成“全面小康社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那种殷勤的期盼和为之所付出的努力。时间倒回到1976年12月6日,邓小平会见日本首相大平正芳时,邓小平指出“中国的四个现代化是中国式的四个现代化,我们的四个现代化的概念,不像你们那样的现代化的概念,而是‘小康之家’。

如今距离第一个100年的目标:全面小康的实现。时间是越来越近,也到了决胜的阶段,已经进入了攻坚区和深水区,剩下的都是难啃的硬骨头。习近平总书记说过“小康不小康,关键看老乡”;“没有农村的小康,特别是没有贫困地区的小康,就没有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习近平总书记多次讲过这样深刻的话。在迈向现代化的进程中,农村不能掉队;在同心共筑中国梦的进程中,不能没有数亿农民的梦想构筑。“中国要强,农业必须强;中国要美,农村必须美;中国要富,农民必须富”。

作为新时期的基层国家干部来说,我们肩上的担子更重了,心里的责任更大了。从基层的角度来看,国家干部要如何的做好在这决胜全面小康社会的关键时期的工作呢?

刚召开完的党的第十八届五中全会,提出的“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五大发展理念,它不仅仅是国家经济社会发展要树立的理念和贯彻的要求,也是作为基层工作人员工作方法的方法论。

1.创新思维动态,打破固守常规

基层工作往往是纷呈复杂的,情况是千差万别的,基层工作不能也不应千人一面,一成不变,要用创新思维动态,打破固守常规。创新工作方法走基层,首先要换个角度思考问题,转变以往的官本位思想,真诚实意地贴近群众,充分发挥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的思想,保持干部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从人民的微愿望入手,真诚实意的解决人民的问题,把人民的问题当做是自己的问题来解决。其次创新基层工作方法,必须要多下基层,多深入到农户和居民家中了解他们最真实的想法是现实实际的困难,理论可以指导实践,实践也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最终理论的学习是为了更好的付诸实践,人民群众是最好、最新的理论和实践的创新方法,从历史的学习中我们知道了,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历史是不断进步是创新的,所以方法的创新和工作,必须要紧密的联系人民群众。最后创新工作方法,打破常规,需要我们不断学习,用知识充实武装自己,俗话说“总会有解决事情的办法”,但是这个前提是自己或者这个社会有了足够的相关的知识储备,遇到问题的时候我们才能综合运用知识、经验、技能等方发,为我们所用进而在这个基础上创新出新的工作方法去解决问题。

2.协工作之全局,调人际之和谐

所谓统筹协调能力,简单的说就是当一个人面对很多事情的时候,如何最大限度地把每件事情都处理好,取得让人最满意的效果。

在协调的基层工作方法中,需要从2个方面去考虑着手,首先是工作的协调,其次是人际关系或者说是跟群众关系的协调。

工作的协调中,大家都知道基层工作,千头万绪,如果不具备统筹协调能力,在工作中就会出现疲于应付的情况,结果是身心俱疲,事情也没办好,整天处于一种疲于应付的状态,并且会形成恶性循环,这样就不利于工作的顺利开展。因此,在工作中要善于注重培养自身的统筹协调能力,在实践中不断提高自身的统筹协调能力。具体的说就是在处理事情时要分个轻重缓急,要善于抓住事情的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以及矛盾的主要方面和次要方面,不能凡事眉毛胡子一把抓,没个重点,平均分配,只有这样才能从繁琐的事物中理清头绪,找准切入点,把事情一件件的按时按质完成。

群众关系的协调,我们在基层工作的干部中,大部分的时间都是需要和农民、居民打交道的。那么如何学会和群众打交道,和群众协调关系呢?首先,要学会和群众平等对话,消除戒备心理,如果我们干部每次下基层,觉得自己高高在上,和群众是有等级差别的,那么注定从一开始就和群众的关系不协调了,摒弃所谓的“官民思想”这是第一步需要做的。其次,干部在和群众打交道的时候,要学会运用风趣幽默的语言,营造一种宽松的氛围。风趣的语言可以创造亲切、愉快的气氛,促进领导者与群众感情的交流和思想的沟通。同样的意思,因为表达方式不同,效果会迥异。在群众工作实践中,领导干部要注重积累,勤于思考,积极锻炼思维的敏捷性、深刻性、全面性、独特性,讲究表达的艺术,精心选择最佳的表达方式。巧妙的表达方式,可以化腐朽为神奇,化被动为主动,避免群众形成对立心理。最后最重要的是要学会倾听,不要领导干部一到基层就滔滔不绝的说,安排这个布置那个,我们要多听听群众所表达的,要“对症下药”方能“药到病除”。

3.做“绿色”党员,净党政之风

绿色,原本是指“天人合一”的智慧,成为现代的天人合一观,即源于自然,顺其自然,益于自然,反哺自然,人类与自然共生、共处、共存、共荣,呵护人类共有的绿色家园。这里做“绿色”党员,其实就是要要做一名清正廉洁的好党员,好干部。最近召开的十八届六中全会中就提出“全面从严治党”,就是因为现在的党内还存在“非绿色”有“污染”的这群人,这是违背了我们党,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的,也是损害了我们党长期执政政治基础,在平时工作生活中,要时刻以一个党员的身份要求自己,坚定理想信念、对党忠诚、严守党纪国法,把规矩挺在前面,净化党内政治生态,让党内政治生活展新气象,营造风清气正的政治生态。

4.开放阶层流动,实现人尽其才

自古以来,中国旧社会在无形的封建教条之下由于接受的教育多少、社会身份地位高低、资产资金是否雄厚等情况下,会大致把社会分为所谓的“上流社会”,“中流社会”和“下流社会”,这种观念在中国古代尤为凸显,但是随着石器时代向工业时代进而向信息时代的转变,一次又一次的思想与经济的发展和跨越,现在的信息时代早已经淡化了“三种阶层”的观念,但是在无形中,我们还是会由于接受的教育多少、社会身份地位高低、资产资金是否雄厚等情况往往也会把人各自的分到各个阶层中。然而“以史为镜,可以智兴替”,无数的历史朝代,无一不告诉着我们,要实现社会大繁荣,经济大发展,需要的是人才,需要一个开放的人才阶层流动体系和体制,就像唐代盛世“贞观之治”的时候,外国官员出现在中国古代皇庭宫园内任官任职。

如今,改革的发展需要的就是人才,要实现“两个一百年”这一宏伟目标,关键在党,但是更加主要还得靠人才这个最活跃的要素。作为基层乡镇党委、政府,在抓好自身建设的同时,更要抓好乡村能人这个要素的同时,更要以开放创新的理念看待乡村能人(大学生、退伍军人、有一技之长的外出务工返乡农民等等),打破传统人事人才体制机制,开放农村人才市场,努力打造农村人才发展新平台,为乡村能人提供平台,放活乡村能人流动交流体制机制,努力集聚一批农村经济社会发展重点领域急需紧缺能人,造就一批适应农业新技术、新产品、新业态、新模式的农村能人队伍,用好乡村能人助力农村新发展新跨越。

5.坚持共享发展,实现成果惠民

中国共产党是一支致力于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以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为己任、以实现共产主义社会理想为最后出发点的一个政党。中国的改革开放,其最终是为了打破制约中国经济社会发展的制约因素,从而能够更好的发展中国经济和社会,为全国人民更好的谋福祉,所以改革的成果必须要共享,让人民真真切切得感受到,改革开放所带来的成果。基层和与人民群众联系最紧密,也是与群众最“亲密”的“好朋友”、“好伙伴”,所以基层繁荣稳定、长治久安,是党的基层政权建设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夯实基层政权建设基础,是保障党的长期执政地位的重要手段。基层乡镇党委、政府要增强对共享理念的理解力和执行力,把脱贫攻坚作为发展第一要务,在夯实基层基础,精准扶贫上出实招、办实事、求实效。通过强班子、带队伍、抓载体、找门路等新举措,认真研究制定贫困村脱贫的具体办法,扎实推进村级集体经济的发展。只有确保让人民群众共享改革开放和经济社会发展成果,基层乡镇党委、政府及基层党员干部的影响力和威望才能不断提高,基层党政组织的的战斗力和凝聚力才能不断增强。唯有如此,才能切实做到让党中央放心。

十八大是起点,不是终点,冲锋号角吹响,就不允许倦怠、停止。“我们要继续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而奋斗。”我们基层干部也要在这面旗帜的指引下,朝着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新胜利走去。工作中,听从党的指挥,见困难就上,遇重担就挑,任劳任怨,无私奉献,时刻保持共产党员的先进性,处处当先锋模范。在平凡岗位上做出不平凡的事业来,才是对忠于党伟大事业的最好表现。

作者单位:湖北省随州市广水市城郊乡政府


(扫一扫,更多精彩内容!)

免责声明:中国乡村发现网属于非盈利学术网站,主要是为推进三农研究而提供无偿文献资料服务,网站文章、图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不代表本站立场,如涉及版权问题请及时联系我们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