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创意设计与中国民间手工艺中的优良文化资源结合,这样才能让中国设计产业的发展打上中国的烙印,打上文化的印记,使我们在国际上形成属于中国设计文化的品牌观。现在国家提倡中国文化“走出去”,特别是把中国文化“卖出去”。而如何把中国传统手工文化卖出去,创意设计是重要的转化力量,可以有效地把文化转换成经济的一种价值,创意设计作为经济的一种助推剂,连接经济、文化、社会发展的各个方面,是提高生活品质的重要手段。创意设计可以把传统手工“和而不同”文化价值综合在一起,满足现代生活需求。国家对于传统手工文化政策扶持的重点在于强调创意引领,跨界融合。加强创意设计,促进传统手工文化资源与现代消费需求有效对接,提升手工产品品质,丰富手工产品形态,延伸手工产业链条,拓展手工文化产业发展空间。
人类文明经历过三个重要阶段,一是工业革命前的手工业时代,二是自蒸汽机发明之后从十九世纪开始的工业时代,三是自二十世纪至今的信息时代。而手工业与农业是支撑人类几千年文明发展的两大支柱产业。但是在文明演进过程中,手工生产被机器生产逐渐替代,无论城市还是乡村,人们分享着工业革命带来的规模化的批量生产,特别是伴随着新兴材料的诞生如玻璃、塑料、金属等,它们取代了自然生长出来的天然材料如木材、竹子、柳条、藤条等,成为规模化生产的主要素材。由此,人们的生活开始远离自然,这种与自然的疏离让人类陷入一种缺乏生机的、冷冰冰的、失去生态活力的生存方式。于是应该开始重新思考手工对于人类的价值,对于生活的价值。
手工是人类进化的标志,手工精神体现了人与自然的和谐互动。手工设计是心手相通的完美结合,带着创作者的智慧和体温,一方面,体现了天人合一、敬天爱人的手工精神;另一方面,通过手工作品,形成了生产者与使用者之间的情感交流。
传统手工文化,是真正来自自然中最朴实的材料和馈赠,基于传统手工文化而转型为现代手工业则具有更大的民生价值,劝业( 劝业”努力从事其事业的意思。《史记·货殖列传》:“故物贱之徵贵,贵之徵贱,各劝其业,乐其事,若水之趋下,日夜无休时。” 汉 贾谊 《新书·瑰玮》:“民安性劝业,而无悬衍之心。” 汉 桓宽 《盐铁论·未通》:“是以百姓劝业,而乐公赋。”民国有劝业所,劝业场,就是鼓励扶持百商、劝业兴业。 )复兴现代手工业就是一个重要的选择。从豆腐坊到小磨香油作坊,从乡食到铁器等的手作之美,亦是保护乡村非遗与民艺、复兴乡村手工业的民生方向。推崇工匠精神与手工设计,为的是创造更多的民生价值。因为,设计可以改变生活。而手工品质实素朴,可让更多人享用。传统手工文化与现代创意设计的融合发展,必将使其转型升级为现代手工设计产业体系,因为现代手工品是生活品,而不仅是装饰品。器用为美,是手作之美的前提。具有中国文化精神的生活之美,是现代手工艺的设计方向。
然而,以往讲到传统手工艺,特别是工艺美术,出现过于追求纯粹艺术化的倾向,刺绣仿名画,漆艺绘画化,许多工艺作品动辄卖几十万上百万,这样就导致一味为金钱而逐利,极尽雕琢能事,刻意增加工艺品与生活的距离,有些工艺品价格高高在上,艺术品位却日渐消减。因此,今天,我们要强调的是现代手工设计体系,而不仅是手工摆设之“艺”。
近年来,现代手作工坊、手工制造工场、手工设计工作室越来越多,小微型手工业企业将成为未来生产方式的重要组成。而现代手工业复兴,就需要现代手工设计的专业介入,才能做的更好。通过现代设计思维和创意方式改善与改变传统手工业,使手工品更符合当代及未来生活方式的要求,更具有现代生活美学的品质与品位,才有可以持续生产的市场价值需要。
现在我们把传统手工、民间工艺注入现代设计,推动其现代转化,目的就是要回归到生活的本源,真正成为生活所用的东西。我们触摸到任何一个手作之美的器物,它是来自然的,是自然赋予我们最美的东西。然后,我们通过现代设计的方式,赋予它更多功能、更多生活美学价值。
传统手工中有丰富民间的智慧,如何把它融入现代衣、食、住、行等生活中,为大家所用?如果不为大家所用,那还是遗产,不管是非遗,还是物质遗产,如果只能摆进了博物馆、美术馆里,不能活在现代生活中,那它就已经“死”了。所以,我们要让这些传统手工与民间智慧活在未来,特别是年轻人的生活中,让他们爱上手工,必然在未来它会有新的生命力。“孤独”的少数人逐渐变成多数人,年轻人在不断创造着后代,这些后代,又会把他的良好生活态度,他的生活审美观会传递给下一代,只有这样才会让社会不断的改变,慢慢把现代手工业体系复兴。通过劝业的方式,使离开土地的农民通过现代手工业自主的生存和生产,回归到为生活的本体服务,而不是剥夺后代的资源来获得自己的满足。这是重要的民生基础,这是与后代是互惠的,也是共赢的,所以它的可再生、可持续价值是长远的。所以设计是为民生的,它能够普惠于大家,能够让大家买得起、用的起。好的设计,可以改变改善更多人的生活,这就是设计的公平意义和民主价值。
推动现代手工设计,从专业角度来确立它的地位,把工艺美术学提升为现代手工设计学,这是一个学科体系。在这个基础上,使之与产业上融合,与民生融合,就推出了现代手工业产业体系。手工作坊,手工设计工作室,各种各样的民间手工生产体系,中小微企业化的手工业,是手工产业复兴和传统产业转型升级的重要途径之一。
所以,手工设计为民生服务,为产业转型、提升品质带来契机。国际上有很多德国制造、意大利制造 ,并不是都是高科技,指的是什么? 比如说意大利制造的一双皮鞋,代表的是意大利制造的品质,是意大利设计、意大利手工的水平,代表着意大利的工匠精神,代表着那个国家现代手工业创造的价值。
如果我们能够通过手工业体系的构建,让更多的人可以以此生存、生产、有市场,这样的一个新型产业模型就建立起来了,最终要通过现代手工设计建立起中国人的现代生活美学体系,建立起我们艺术与设计的美学信仰体系。我们对美有追求有信仰了,我们热爱它们了,不仅仅把它当做物,而是当做我们的家人。每一个器物,一把椅子,一张桌子,我们坐在上面,我们用它,用我们生命的温度和时间与它不断的互动反应,慢慢形成一种“亲情”关系,这种关系改变人和物的僵化关系,改变现在大量使用一次性用品和快速消费品的生活方式,而短命的产品又快速损耗成为垃圾,城市又被垃圾包围,造成人们喝不到干净的水,呼吸不到干净空气的恶性循环。如果我们把审美寿命延长、可以传世的物品当成我们的家人,就不会把它轻易丢掉,因为它是长命的好设计,好的手工设计物品。因此,我们要发扬东方手工里美的内涵,通过设计的现代转化,展现其当代生活品质,构建东方设计美学的价值导向。
当我们愿意用清净之心看手工品时,是因为手工品展现的是对纯净生活美学的品位和向往。相较而言,虽然崇尚简约生活美学是比较“孤独”的一群人,但是这种“孤独”恰恰是一种美学的信仰。手工和设计是可以改变人的,它已经不再是做一些涂脂抹粉、粉饰太平的事儿,它是可以改变心性的。
人和物的关系应是适度、适合、适用的,如果过度追逐物的满足,就会是物欲横流的贪念,这时恰恰导致丧失了对美的品位追求。
现在人们之所以重新强调,用极简的方式,从自然中获取最少的东西来满足生活,让我们心安理得、心态平和地过上一种简单生活,这种心性的调整就是一种生活态度,甚至是生活文化的宗教心态。
大多宗教的本质都是向善的,但是这种向善的方式如果用一种苛刻的教理去制约,很容易就变成另一种心态了。人们往往是为了内心求善,可是最后又为了形式,就易于变异。现在说的观点,在我过去写过的一篇艺术宗教论中也提到过,认为艺术与设计也同样拥有这样一种向善求美的方式,实际上就是我们内心的一种生活美学态度与信仰。
如果没有内心的信仰,心态容易扭曲,容易当面做一套背后做一套,别人看不见的地方就以为“上帝”不在,就会出现了“心理分裂”。而有生活美学信仰的人,内心不会“恶”到无底线。
现在重新回归手工设计的目的,就是让我们自己从内心获得那种美学安慰和心灵满足,人们就不去一味追求奢华,以材贵为荣,不会仅为了那些物的东西去极端追求,被单一物欲所控制。拼命去想得到别人得不到的极物稀物,进而显富炫耀,极尽所能追求物的占有欲就是这样一种心态。
我们的内心里需要得到最朴实、最真诚的满足,朴素恰是对自己生活的尊重。我们可以通过质朴的、自然的、手作的物品得到美学安慰,具有“手作之美”的手工设计物品就成为生活美学的一种信仰载体。
我们推手工设计这个事,是为了更多的民生价值,设计是可以改变生活的。这些质实素朴的东西,应该是一种低成本的、让更多人都可以享用的好设计、好东西。
而手作文化真正来自自然中最朴实的材料和馈赠,使每个人都是自己生活的创造者,让手作有更多符合民生的创意要求,这就对下一步更大的手工业民生计划有了准备。我们要积极推动现代手工业体系,手工业与农业是维持数千年来人类的生存之本,“男耕女织”般的农业与手工业共生方式是人类可持续生存的重要依靠,是人类诞生以来文明发展的两大支柱产业。尽管大工业对人类文明的贡献是巨大的,但其“功与过”同时也是最大的,大工业快速增长的后果是对资源和能源的大量消耗,对于未来是难以为继的。我们去米兰世博会看到国际上普遍的未来追求,恰是要通过新型农业化、现代手工业的方式,来思考重新构建未来人类可持续发展的体系。
大工业化体系带来能源和资源不可逆的消耗甚至浪费,现在消耗越迅速,就意味着越“早亡”,因为把人类子孙后代的资源和能源都提前消耗了。所以复兴现代手工业,与现代创意农业一道发展是人类未来的方向,它不再是男耕女织时代的传统手工业,而是真正赋予现代生活美学价值的一种新的生产方式。
为什么说现代手工业具有更大的民生价值?现在“离开土地”的农民越来越多,“离开工作”但不愿意在传统模式下工作的人也越来越多。那人们去做什么?人们要自立更生,创新创业,要快乐的生活着、手作着,劝业复兴现代手工业就是一个重要的选择。现代手作工坊、手工制造工场、手工设计工作室越来越多,小微型手工业企业将成为未来生产方式的重要组成。而现代手工业复兴,就需要现代手工设计的深度介入,才能做的更好。通过现代设计思维和创意方式改善与改变传统手工业,使手工品更符合当代及未来生活方式的要求,更具有现代生活美学的品质与品位,才有可以持续生产的市场价值需要。
现代手工设计思想,在工业时代早期就己有之,包括英国威廉·莫里斯发动的“艺术家与工匠结合才能设计制造出有美学质量的为民众享用的工艺品”的工艺美术运动,这些手工设计思考就已经开始起到影响,欧洲许多所谓奢侈和设计品牌如爱马仕、阿莱西等,还如意大利皮鞋、荷兰陶瓷、波西米亚水晶其实就是手工设计的创意成果,更是传统手工业转化升级为现代手工业的范例。但是清晩及民国的中国传统手工业体系还很强大,所以现代设计意识还融不进来,更没有可能全面转化为中国现代手工业。
在1919年“五四”运动时,德国已经诞生了第一所现代意义的设计学校“包豪斯”,在大工业体制下,一下子就把现代设计观念带进入到民众生活中。由于现代设计是以批量化大工业的方式引入的,这样就导致在很大程度上没有被真正引入缺失大工业的中国,而日本则迅速引进,该岛国一方面崛起大工业制造体系,另一方面又复兴着现代手工业体系,柳宗悦让民众再发现民艺之美,而以他儿子柳宗理为代表的一大批设计师则投身到现代设计中,进而通过现代设计改良传统手工,产生出来符合生活美学的现代手工设计作品,促进手工业的存续与转型升级,大工业与现代手工业并存,有序地改变着生活方式,提升着民众的生活品质。
而中国还停留在传统手工业的阶段,事实上洋枪洋炮、洋布洋油对我们的手工业体系的影响还不是破坏力最强大的,反而是后来的手工业合作运动,对分散式、多样化的手工业体系的破坏是致命的。大量的手工业人员通过合作化的方式,丧失掉每个人创造的积极性和生产基础,因为逐渐缺失利益关系,大家都不愿意做了。
经过现代经济恢复后,我们提倡重建现代手工业体系,就是要改变传统的工艺美术生产体系下的模式。现在的传统工艺美术已经是异化的工艺美术。为什么说是异化?中央工艺美术学院的创始人庞薰琹等设计先驱们把现代工艺美术概念引入时,工艺美术是art and design,它实际上是艺术+设计。
而后来,为赚取外汇,大力支持和鼓励传统工艺美术产业,传统工艺美术品就成为了出口创汇的主要货物,一直到现在,玉雕,牙雕,景泰蓝等等……不否认这些在中国历史上有着它一定的价值,事实上它更多被赋予宫庭文化,特别是代表着清宫的审美品味,许多传统工艺美术产业,基本上是按照这个路数走过来的。现在发现,它更多变成了奢侈的摆设,距离人们的生活越来越遥远,不能给人们带来生活的清新和美好,恰恰带来的是物欲奢望和奢华追求。至少一部分奢华审美的传统工艺美术品并没有给人们带来生活本质的美。
自古以来的许多手工物品都是传世的,建筑住上几百年,器物用了几代人,连嫁衣都可以从祖母那里传下来。这种传世的手工设计精神,如果未来能复兴而持续坚持下去,那我们设计的物品功能和耐用性是可以传世的,必然要求其审美品位也应该是传世的,创造更多可以传世的手工设计,是社会与产业的可持续发展观。
比如说,城市的建筑,可能建筑质量还可以百年,但是许多建筑的审美寿命是短命的,只有20年甚至10年,所以我们常常看到城市里有一些要炸掉的楼。而那些有着审美寿命百年历史的老建筑,却被短期的利益所破坏,被大拆大建,毁掉了具有文化历史价值的老街区,这就是当代美学体系的缺失导致的状态。
我们寻求现代东方生活美学,建立起现代手工设计学科,建立起现代手工业体系,进而建立起生活美学信仰,树立艺术为生活、设计为民生的创造意识,这就是现代国家意识。
如同汉唐、宋明的生活审美与创意智慧所拥有的文化影响力、辅射力,当代中国应有当代对世界的审美表达与设计贡献,而不仅是一味的向世界展示中国古人的创造成就和文化遗产,未来中国应是东方设计与时尚趋势的发布地,具有东方生活美学价值观的中国现代手工设计将在国际手工文化版图上有其独特的地位。
北京国际设计周把具有“手作之美”的现代手工设计作为力推方向之一,搭建常态化的设计服务体系,形成设计展示、设计服务、设计贸易等体系,通过公共服务平台,为现代手工设计定制、展示、交易提供更多渠道。我们要把东方手工里很多很美的内涵发扬,通过了设计的现代转化,展现其当代生活价值。比如“新中装”,它已经不是传统的中式服装了,而且已经做了现代设计转化的具有东方审美品位的新式中装,这种服装设计西方人也能接受,也能消费。
东方手工设计在国际上必有其位置和消费的市场,文化之间没有差距,只有差异,差异就是个性,现代手工设计与现代手工业拥有天然的融合关系,以“经久传世、爱物惜物、物尽其用、物尽其美”的现代手工设计观,创造真诚致朴的现代生活方式和生活美学态度,也是现代设计的文化使命和社会责任。
作者简介:
曾辉 艺术设计策展人、北京国际设计周组委会副主任、策划总监,北京乡村文化保护与发展志愿者协会公益顾问
本文为乡村文化保护与发展志愿者协会(RCRA)与国图讲坛联合主办的“乡村,诗意的栖居”系列讲座第十一期内容整理,本文已获得讲座嘉宾审核授权。
中国乡村发现网转自:乡村文化人 微信公众号
(扫一扫,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