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乡村发现 > 首页 > 三农论剑

李华东:传统村落:尽量避免“麦当劳”化的美丽

[ 作者:李华东  文章来源:中国乡村发现  点击数: 更新时间:2024-04-01 录入:曹倩 ]

随着社会各界力量的重视,为了村民脱贫致富,为了村落从小康迈上美丽的新台阶,需要在传统村落中做大量的工作。在此过程中,某些具体的做法也有了日渐麦当劳化(即标准化、格式化、套餐化)的趋势,应该引起一定的注意。不完全归纳,模拟麦当劳的套餐,举例如下:

一曰魂不守舍套餐

美丽乡村建设的“麦当劳化”,首先一定是对村落的认知、对发展的理解、对建设的追求、对美丽乡村理解等的“麦当劳化”。今天有些村落,花了不少的精力来搞所谓的“美丽”,其实缺乏明确的文化方向、强劲的文化动力、丰富的文化内涵、坚定的文化支撑。比如: 

好日子就是西式现代化日子。经过近两百年的风风雨雨后,被打怕了穷怕了的中国人,一股脑儿地转向了西方式的现代化追求,更糟糕的是虚得其表、不知其实、画虎不成反类犬。从这样的基本观念出发,催生出一系列建设追求和目标,而且生吞活剥地运用到乡村建设中,把本来对生态文明建设、可持续发展具有重大意义和价值的优秀传统,给抛弃、窒息、扼杀了。

乡村发展就是经济发展。当代一些社会风气把幸福完全等同于钞票,所谓的幸福就是有钱买更贵的东西、浪费更多的资源、产生更多的污染。说起乡村发展,就是要赚钱;说到村民利益,就是钱,啥事都和村民谈钱。乡村振兴、脱贫致富、美丽乡村建设,是只用钱就搞得定的吗?这样的观念,正扭曲、迟滞着乡村的发展!

发展经济就要搞旅游。在农业赚不了钱的情况下,赚钱就要把城里人诳来旅游。全国几百万个村落,甚至那几千个列入保护名录的传统村落中,又有几个能成为游客云集的旅游圣地。许多村落天真地坚信一定会有乌泱乌泱的游客来大把大把地扔钞票,所有的定位、策略、规划、项目、做法都围绕着这个目标来设定,不惜一切手段吸引恩客的注意。

二曰焚琴煮鹤套餐

乡村之所以重要,只因为她不是城市。保持乡村自身独特的外在物质环境和内在的文化体系,对社会的可持续发展等都是非常关键的。可是对乡村自身而言,对此却是另一种认识。乡村对城市的向往,仍然蒂固根深。有些地方就干脆抛弃自身的优点,奋力把自己搞成城市的模样,实乃焚琴煮鹤、沉香烧炭。比如:

“硬化”吞噬了土地。有些村子,见到裸土就一定用水泥、石板等干掉,为了所谓的整洁,地面上连根草都不让长。院子要硬化、道路要硬化、广场要硬化、溪涧要硬化……甚至连田埂也要硬化!国土上覆盖的水泥越来越多,天地间的阴阳交泰、自然呼吸越来越困难,内分泌失调的大自然,脾气也就更加狂躁,干旱高温暴雨雹子随便乱来。

“绿化” 湮没了自然。在奋力硬化土地的同时,大家也高度重视绿化。乡村要绿化吗?当然要。怎么绿化呢?学城里。电线杆般的行道树、捯饬成球球状的万年青、每根草都要剪得一样高的大草坪、花岗石贴面的大花坛、规规矩矩的水池子、鹅暖石铺的游步道、俩月就朽烂的休息椅……野花花野草草,必须换成精心设计、重金打造、巨资维护的“绿化”。

“亮化”迷失了村晚。农村也要色彩斑斓的夜景照明,投光灯庭院灯洗墙灯草坪灯泛光灯步道灯……都整上。村委会、牌楼、祠堂、风雨桥,得重点照明。有些地方还要搞个大激光在夜空中晃来晃去,雪亮的灯光湮没了璀璨的星空。

“洁化”清灭了乡韵。垃圾、污水当然得搞干净,这是美丽的基本。可是有些村落,把干干净净的涵义扩大化了,柴禾堆、晒谷架、猪圈、茅棚,甚至有些集市、摊档等都被列为“脏乱差”,成为首当其冲要整治拆除的对象。猪圈不养猪了,鸡、狗、猪、牛都容不下了,甚至要搞“无鸡村”“无猪镇”。这些东西在很大程度上是乡情乡韵乡村风貌的重要组成部分,把村落整成整齐洁净但无趣无味的影视基地般的假布景就是美丽了吗?

三曰东施效颦套餐

有些村落步了东施的后尘,看不清、瞧不起自己独特的韵味和动人心处,总认为“有种美丽叫别人家的村落”,搞起建设来很喜欢东拉西扯、七拼八凑,整一些自己本来没有也不需要的东西,结果当然也就东施一比了。比如:

村村必戳水车。水车本来是个农业生产工具而不是审美对象,在传统农业逐渐消亡的同时,水车反倒一跃成为了美丽乡村的香饽饽、基本配置,甭管地处东南西北,没弄个水车在村口好像就真是辱没了“传统村落”这个称号。全国各地的水车基本上都是一模一样的,有些干旱缺水地区的村落,也非要立个水车。

桥桥要成廊桥。说起乡村,多少人脑海中浮现的场景就是小桥流水人家,于是恨不得村村都整一座。不管本村历史上有没有风雨桥,也不管湖南的风雨桥能否和广西的一样,也不管侗族的风雨桥和土家族的有没有区别,就在网上搞个图片,让施工队叮叮咣咣地盖起来,讲究点的还要铺琉璃瓦装汉白玉栏杆。

路路都铺石板。乡村的韵味,除了小桥流水还有啥?石板路。才十几年前,人们还以水泥路为现代化的象征,叮叮当当地敲掉石板铺水泥,可是现在保护热情高涨,又掀起了拔掉水泥铺石板的高潮。

田田想搞花田。村里想要美丽,想要发达,就要有花海。于是乎,水稻也不要了,麦子也不要了,萝卜也不要了,栽花。房前屋后的菜地也不要了,搞上花。良田沃土更不消说,少则十几亩,多则上百亩千亩……就算是种麦子水稻,也得种出花来,搞成什么画、什么字,从空中一看,大大的漂亮。

墙墙做马头墙。在多少人的心目中,啥叫中式建筑?徽派建筑就是中式建筑。啥叫徽派建筑?就是马头墙。这样,就产生了一个全国通用的公式:中式建筑=马头墙。于是乎,也不管本地有没有这样的传统做法,也不管马头墙本身就有N多种类N多风格,也不管不同马头墙不同的文化涵义……总之,天之涯、地之角,江之南、山之北……处处都有了马头墙。

四曰皇家气派套餐

甭管多偏远的山村,只要有台电视,就没人不知道皇阿玛。那皇宫的气派!雕栏玉砌、镶金铺玉、酒池肉林……在村庄建设中再现皇家气派,不是很简单的事儿。比如:

轴线气势磅礴。皇家气派,轴线为基。一些村把轴线做出来,两边对称地搞上商铺,节点若干布置有大牌坊过街楼大水池大绿地,可是本来淳朴安详的村落,非给整出这气派来,和老村不搭调。

牌楼威武雄壮。过去,牌楼可不敢随便乱立,有很多规矩,不是有钱就能搞的。但现在没那么多讲究,不立个大牌楼在村口,实在辜负了咱这么多钱。皇家牌楼的规制,也搞不清楚,反正觉得足够大、足够高,就有皇家气势。

屋顶琉璃生光。古代禁止百姓用黄色琉璃瓦、九钉大门啥的,现在这一套都被扫进历史的垃圾堆里了,只要有钱,随便怎么搞,民居的门楼、土地庙的顶子、祠堂的屋面……甚至连公厕都搞个黄色琉璃庑殿顶。可是,在那一片片沉着素雅的黑瓦屋顶群中,整这些金光四射的琉璃瓦顶,难道不比红色蓝色彩钢板更能破坏整体气氛吗?

栏杆白玉晃晃。皇阿玛上班的大殿、玩耍的园子里头,雕栏玉砌是标配,望柱、栏板、垂带……甭管是否出于安全需要,反正河边上、塘边上、桥边上、路边上,到处都整上皇家风格的栏杆,有钱的理所当然要用汉白玉,囊中羞涩的也得用青白石,雕个牡丹刻个凤凰也是必须的。

五曰土豪炫富套餐

过去的人,怕的就是露富,再有钱也得藏着掖着,别给自家惹祸。现在世道不同。有钱人,恨不得把“老子真的有钱”六个大字加重加粗刻在脑门上。可叹的是,这种土豪习气也延烧到某些村落的建设,不怕烧钱、使劲烧钱,目的就是向全世界嚷嚷:咱村真的有钱!比如:

装腔作势的广场。过去的空场是拿来用的,晒晒谷子,开个会,看场戏,办个酒。现在土豪多金时代建造的广场,尤其是那些抛光花岗石铺就的、巨大的、阳光能把人晒出油的广场,多半就只能拿来看了。

拙劣的仿古建筑。在某些传统村落中,有种难以理解的情况是:真正的老房子没钱修任其荒废倒塌,倒是有大量的资金来盖什么“仿古建筑”。而且这些仿古建筑,往往又因为设计、施工的粗劣,效果不堪入目,成为传统村落里最可恶的东西:占最多的地,花最多的钱,误最多的事,而且它唯一目的就是招徕游客,既不是保护历史,更不是创造未来。

虚假的建筑材料。材料和人一样,各有各的脾性,是为物性。这水泥就是水泥,木头就是木头,竹子就是竹子,石板就是石板。现在有些地方偏偏喜欢强扭物性,更常见的是掩耳盗铃地在墙上涂脂抹粉,弄些什么“仿木”瓷砖贴掉白瓷砖、“仿泥”涂料抹上红砖墙,非要用水泥做成木头的样子。

六曰文青多情套餐

随着大批有情怀、有文化的设计师涌入乡村,村里头各种有情怀、有文化的东西也雨后春笋般地建起来。为了改善传统村落土里土气的面貌,为了让传统村落焕然一新,为了体现设计改造世界的力量,有些设计师真是倾注了满腔的热血。比如:

玩石。当代村落建设中具有石头情结的地方不少,最具文艺范的首推玩磨盘。磨子,过去是村民生产生活的用具,现在则拿来铺地、砌墙、垒花池……本来也没什么不好,废物利用,可问题在于:太滥啦!到处都是磨盘,仿佛成了美丽乡村的标配,路上有、墙上有、广场有、溪上有、村口有、庭院有……

画墙。文艺范要得到体现,画画是必需的。美丽乡村的标配,当然也得画画,主要是画墙,有的还能搞出3D效果、4D效果。不画3D、4D的呢,就画穿斗架,有些地方甚至要求高速沿线、高铁沿线农房的墙都必须画上穿斗架,要体现民族风情、地域风格,继承和发扬传统文化。画墙好不好?非常好,提气、醒目、漂亮,颜值瞬间提升,村民获得感满满。但问题同样就是:太滥啦!

雕塑。美丽乡村要有文化氛围,雕塑也得上。铜雕石雕耐候钢混凝土聚酸脂……再不济也得搞俩稻草人。内容呢?当然得体现民宿风情!肥大的妇人追赶小猪、干瘪的老头在下象棋、活泼的儿童在打弹珠……其实呢,民俗风情到了要靠死雕塑来呈现的地步,难道不觉得有点心酸?

摆花。要想美丽,就得栽花。有个比较奇怪的现象就是,农作物的花好像很不受待见——除了油菜花,一到三月驿动的心就要寻花而去。种月季、种玫瑰、种郁金香……还要种在破陶罐、烂木箱、碎磁缸里面,然后挂在窗台上、摆在桥头上、戳在砖墙上……一大波文青气息铺面而来了吧。

七曰饥不择食套餐

当代社会,时间就是金钱,一切都要高效率地运转。有些地方为了赶工期、省成本,很多东西都直接买现成的标准制品,这样的建设,能有什么场所精神、因地制宜、地方风格、村落性格吗?比如:

景观设施某宝化。要建亭子,施工队长立马掏出手机某宝搜索一下,找到最贱的下单付款,汽车声响起,物流的把亭子拉来,乒乒乓乓叮叮当当……就出现了一个亭子。同样地,村子里的什么游廊、凉亭、栈桥、水车、风车、灯笼……都在网上淘来。

旅游商品义乌化。义乌小商品是中国旅游纪念品的绝对王者。逛古村古镇,哪里不就是吃点重庆酸辣粉、绍兴臭豆腐呢?现在是有些团队努力在本地文化的基础上搞点文创,可是相比魔力无边的义乌小商品,那连沧海一粟也算不上。

文化内涵娱乐化。某些文创产品,号称创意满满牛得不行卖得火爆,但说白了不就是糟践祖宗的遗泽献媚于当代的庸俗市场吗?少数民族的舞蹈也变啦,唱法也变啦,节庆也变啦,得让市场喜闻乐见。就这样,各地各村的文化内涵也慢慢地娱乐化了,而市场的口味是一致的,也就是说,文化内涵也慢慢地麦当劳化。


(作者系北京工业大学建规学院教授)


(扫一扫,更多精彩内容!)

免责声明:中国乡村发现网属于非盈利学术网站,主要是为推进三农研究而提供无偿文献资料服务,网站文章、图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不代表本站立场,如涉及版权问题请及时联系我们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