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乡村发现 > 首页 > 三农论剑

杨路全:严肃党内政治生活从农村基层党支部抓起

[ 作者:杨路全  文章来源:中国乡村发现  点击数: 更新时间:2016-12-12 录入:实习编辑 ]

原题:严肃党内政治生活要从农村基层党支部抓起,要从“三会一课”严起

中央刚刚发布的《关于新形势下党内政治生活的若干准则》中,把严格党的组织生活制度作为一条重要党内政治生活准则,明确强调要坚持“三会一课”制度。加强农村基层党组织建设,着力提高“三会一课”的政治性、时代性、原则性、战斗性,使农村基层党支部真正成为深化农村改革、发展农村经济、带领群众实现小康目标的坚强核心,是摆在各级党组织特别是农村基层党组织面前的一项重要任务。

26年前中央召开的“莱西会议”,把以村党支部为领导核心的村级组织建设作为“重要而紧迫的任务”,开启了农村基层组织建设新篇章。我国农业农村发展取得巨大成就,是党中央带领亿万农民推进改革的结果,也是与广大农村基层党组织充分发挥领导核心作用密不可分的。但一段时间以来,一些地方对农村基层党组织领导核心作用发挥不好、重视不够、支持不够,有的片面强调村民自治,农村基层党组织作用弱化、虚化甚至边缘化,其中一个主要原因是基层党支部在加强党的建设中,“三会一课”作用发挥不力,如基层支部书记“三会一课”意识淡薄,应付了事,形式缺乏创新,枯燥无味,内容脱离实际,照本宣科,党内批评顾忌关系人情,流于形式,组织生活表面化、形式化、娱乐化、庸俗化,不能将农村党员思想凝聚起来、行动统一起来,作用发挥出来。这些问题如果任其发展,势必削弱党对农村工作的领导,影响党在农村的执政根基。

习近平总书记一再强调,“‘三会一课’制度要坚持”,“不仅要坚持,而且要全覆盖,概莫能外,不能搞特殊,中央的同志也要坚持”。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一个班子强不强、有没有战斗力,同有没有严格的党内生活密切相关。一个领导干部强不强、威信高不高,也同是否接受过严格的党内生活锻炼密切相关”。“三会一课”作为农村党员参与党内生活的基本途径与方式,其质量高低直接决定基层党组织的战斗力、决定着农村基层支部委员的威信高低和党性强弱,也决定着党员先进性的发挥程度。正确认识“三会一课”的重要性,是落实好这个制度的前提。

严肃和规范农村基层党支部“三会一课”,首先要从建强和发挥农村基层党支部战斗堡垒作用抓起,促使党组织更好地把党员组织起来、把群众组织起来,成为凝聚带领服务群众的主心骨。农村基层党组织发挥的推动发展、服务群众、凝结人心、促进和谐“四大作用”,无不需要“三会一课”发挥作用,用党课凝聚党心民心,用支部会议研究具体措施,用党员大会决定重大事项,用党小组会推动落实。只有把农村基层党支部一班人的政治素养、能力水平、道德修养、廉洁意识提升起来,树立政治意识、核心意识、大局意识、看齐意识,做到支部领导班子带头廉洁自律,奋发有为,率先垂范,才能在“三会一课”中发挥核心引领作用。

严肃和规范农村基层党支部“三会一课”,要从党支部书记严起。支部书记是党的基层组织的带头人,是基层党组织的第一责任人,其是否有效发挥作用直接影响基层党组织建设的质量。因村,农村基层党支部书记从党员选举后首先必须要经过系统培训,全面掌握党的有关知识和党建工作方法,在落实和严肃“三会一课”中起引领方向。其次是必须以身作则,以身教促言教,使言教更有效,充分的发挥先锋模范作用,在落实和严肃“三会一课”中起示范作用。再次是基层书记必须结合实际,“吃透上情”,把上级的精神弄明白,研究透;“掌握下情”,民主研究和落实本村(社区)发展;“学习左右”,看一看别的支部是怎么干,借鉴别人好的做法和经验过来;“理性思考”,勤于动脑,把握工作规律,深刻思考本地问题,拿出较好的主意,结合自身实际开展工作,带动群众增收致富,提升“三会一课”党员的认可度,从而将群众紧密团结在支部周围。

严肃和规范农村基层党支部“三会一课”,要从开展批评和自我批评做起。党内关系要正常化,批评和自我批评必须经常开展,让“咬耳扯袖、红脸出汗”成为常态。 “三会一课”作为党员行使党内权利、参与或决定党内事务、表达诉求、开展批评与自我批评、进行思想交流的最基本的形式,首要和基础的是开展批评和自我批评。任何党员的党性都不是与生俱来的,需要在严肃的党内政治生活中加以锤炼。通过“三会一课”, 让批评和自我批评成为常态,党员可以查找到工作、党性中的不足,查找到在个人主义、分散主义、自由主义、好人主义、宗派主义、山头主义、拜金主义方面存在的问题,查找到在形式主义、官僚主义、享乐主义和奢靡之风方面的“四风”根源,进而提醒自己时刻不忘应尽的义务和责任,牢记自己的第一身份是共产党员,时刻相信组织、依靠组织、服从组织、忠于组织,从而在“三会一课”中发挥作用,做实工作,赢得地位,提升威望。

作者:盐亭县两河镇党委副书记、纪委书记


(扫一扫,更多精彩内容!)

免责声明:中国乡村发现网属于非盈利学术网站,主要是为推进三农研究而提供无偿文献资料服务,网站文章、图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不代表本站立场,如涉及版权问题请及时联系我们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