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乡村发现 > 首页 > 三农论剑

彭希哲等:当代中国家庭变迁与家庭政策重构

[ 作者:彭希哲 胡湛   文章来源:中国乡村发现  点击数: 更新时间:2016-11-23 录入:王惠敏 ]

新中国成立后,尤其是改革开放以来,深刻的社会经济变迁重新刻画了中国家庭乃至整个社会的形貌,国家政府更通过人口与社会政策的制定与实施直接参与了家庭活动,成为家庭变迁的巨大推力。中国的家庭变迁与快速的人口转变相同步,并深深内嵌于社会转型的进程之中。然而,转型期的中国社会在赋予家庭重要的福利与保障职责的同时,对家庭的支持却非常有限,家庭在公共政策领域中甚至是一个较少被提及的概念。本文基于对“传统”中国家庭的再认识, 梳理改革开放以来家庭变迁和家庭政策变化的主要特征,进而反思学界对中国家庭变迁模式的简单归纳, 指出家庭建设面临的制度缺失问题及博弈困境,并尝试提出相应对策。

从对改革开放以来家庭政策和家庭户变动的梳理中不难看出,当代中国经历的是人口与家庭的“双变迁”,快速而激烈的人口转变加快了家庭户变动的进程,并引人诸多不确定性。稳定的超低生育水平、快速的人口老龄化、剧烈的人口迁移和新型城镇化进程,以及经济包括住房条件的改善等,是我国家庭户变动的最主要影响因素,老龄化和人口迁移流动对家庭户变动的影响将愈加深刻。同时,中国家庭变迁还内嵌于社会转型之中。

从某种意义上讲,“家庭政策就是社会政策”,任何在家庭以外建立起来的社会政策都不能取代家庭的功能,只是政府以不同程度和方式对家庭责任的分担。而在中国独特的家庭变迁过程中,制度的缺失与政府的工具性倾向已使中国家庭面临诸多发展困境,家庭发展的乏力正为现代社会的正常运作带来挑战。破解这一困局,已不能仅仅停留在局部的政策调节或调整,而应在尊重传统的基础上,重构我国现有的家庭政策体系,以适应现代家庭与社会的发展需求。

具体而言,笔者认为以下几点值得特别关注:

1.正视家庭发展的多元性,倡导构建新的家庭伦理观。

2.淡化“工具主义”的家庭政策取向,引人“整体性治理”模式。

3.明确主体边界,鼓励和支持家庭承担应有的责任。

4.帮助个体实现工作-家庭平衡,促进性别和年龄平等。

5.支持现代家庭可持续发展,避免贫困的代际传递。

中国家庭有着极大的韧性与适应性,在其独特的变迁过程中,“传统”与“现代”并未对立,更不是单一从“传统”转向“现代”的线性过程。当前的家庭政策理应引导两者进一步相互融合、相互补充。但制度和政策的缺位与矛盾使得中国家庭仍不得不依靠传统的诸多惯性而承担大量的溢出责任,国家对家庭的诸多工具化操作更使得这一模式举步维艰。就家庭政策体系整体而言, 中国目前尚无合适的他国经验可资借鉴,我们只有筚路蓝缕,尊重传统并超越传统,在变化的家庭和社会体制中,创造出新社会体系中的新家庭。

(作者:彭希哲系复旦大学教授,胡湛系复旦大学副教授)

 中国乡村发现网转自:《中国社会科学》2015年第12


(扫一扫,更多精彩内容!)

免责声明:中国乡村发现网属于非盈利学术网站,主要是为推进三农研究而提供无偿文献资料服务,网站文章、图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不代表本站立场,如涉及版权问题请及时联系我们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