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乡村发现 > 首页 > 三农论剑

白杨:扶贫干部要有为民情怀

[ 作者:白杨  文章来源:中国乡村发现  点击数: 更新时间:2016-11-16 录入:实习编辑 ]

“我们党员干部都要有这样一个意识:只要还有一家一户乃至一个人没有解决基本生活问题,我们就不能安之若素;只要群众对幸福生活的憧憬还没有变成现实,我们就要毫不懈怠团结带领群众一起奋斗。” “扶贫干部”习近平正践行自己的承诺,百姓也在期待有更多像他这样的干部。(11月4日,人民日报)

“40多年来,我先后在中国县、市、省、中央工作,扶贫始终是我工作的一个重要内容,我花的精力最多。”在2015减贫与发展高层论坛上,习近平满怀深情地说。40多年的扶贫经历彰显了习近平总书记的为民情怀,每一个扶贫干部都看齐意识,胸怀百姓,服务为民。

扶贫干部有为民情怀,才能从大处着眼,统筹规划脱贫路线图。扶贫不可能一蹴而就、一劳永逸,拍脑袋决策更是无济于事。每个地方、每个村庄、每户群众致贫返贫的原因不同,扶贫的办法当然也不可能相同,没有一种“万灵丹”包治千百种“贫困病”,也没有所谓的经验可以拿来就用。扶贫工作队只有找准定位,本着为群众谋求长远利益的态度,才能对群众负责,不搞投机取巧、不做表面文章、不建政绩工程,从实际出发制定长远规划,从思想上、观念上、行动上引导村民摆脱贫困现状,树立自强意识,用科学的规划蓝图引导村民创建幸福生活。

有了为民情怀,才能把“为了群众、相信群众、依靠群众、组织群众、引导群众”贯穿于扶贫开发的全过程,才能从小处着手,扎实走好每一步。“罗马不是一天建成的”,扶贫也是“心急吃不了热豆腐”。打好脱贫攻坚战离不开必胜的决心、创业的激情,但实现目标还是要靠扎实的工作,积沙成塔、积木成林。眼睛不能总是向上看,要低下头、俯下身,盯住眼前的每一件事,只要是群众的真实需要,即使是为贫困儿童补一次课、帮孤寡老人打一桶水都要用心用情去做,要踏踏实实的做好入户走访调研,从日常的点点滴滴赢得群众的信任和支持。决不可认为群众懂得少,就无视大家对发展的意见;更不可因为害怕困难群众提要求,就躲着绕着,掩耳盗铃的逃避问题,浮皮潦草地糊弄组织。

精准扶贫事关千万百姓的福祉,事关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任务目标的实现,扶贫进入攻坚阶段,剩下的都是难啃的硬骨头,但共产党人的理想信念支撑着我们迎难而上,要坚信必将迎来美好的明天。只要我们每一个扶贫干部都有为民情怀,把群众的事儿当成自家的事儿,尽心尽力、无私无怨的去办,就没有过不去的“火焰山”。

作者单位:绵阳市游仙区小枧沟镇政府


(扫一扫,更多精彩内容!)

免责声明:中国乡村发现网属于非盈利学术网站,主要是为推进三农研究而提供无偿文献资料服务,网站文章、图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不代表本站立场,如涉及版权问题请及时联系我们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