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的十八大提出,要以科学发展为主题,以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为主线,着力增强创新驱动发展新动力,着力构建现代产业发展新体系。现代产业体系,是指以高科技、高附加值为主要特征,以先进制造业、现代服务业、现代农业为核心,产业间关联紧密、协调有序的新型产业形态。加快构建现代产业体系,是推动结构大调整的现实需要、打造发展新支点的必然要求、提升综合竞争力的战略举措,对浏阳率先建成全面小康和建设省会副中心、湘赣边区域性中心城市具有十分重大的意义。
一、浏阳构建现代产业体系的现实基础
(一)浏阳现代产业发展历程回顾
自建国以来,浏阳产业发展历经了三个阶段:
1.现代产业萌芽期(1949~1978年)
建国初期,浏阳三次产业的产值结构和从业人员的数量结构都呈现出“一、二、三”分布格局,农业比重占80%左右,从业人员占就业总人数的90%以上;工业整体薄弱而零散;服务业主要集中在传统的商贸领域,三次产业的联系主要体现为自然经济条件下的简单商品交换。随着国民经济恢复和工业化起步,产业结构逐步转向“二一三”,现代产业开始萌芽。
2.现代产业起步期(1978~1997年)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浏阳开始由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变,产业结构不断调整变动。1978年,全市三次产业结构为“一二三”;1991年,三次产业结构调整为“二一三”;1998年,第三产业首超第一产业,三次产业结构调整为“二三一”模式,这一模式一直延续至今。在这期间,三次产业间的联系逐渐紧密,现代经济结构特征逐步显现,产业结构和从业人员比重开始趋向合理。
3.现代产业成长期(1998年至今)
经济学界认为,在发展中国家,现代产业是指工业增加值占GDP50%左右,第三产业所占比重稳步上升的产业构成。2007年,浏阳第二产业在三次产业中占比首次超过50%,达到51.7%,此后逐年上升,在2013年达71.8%。与此同时,第三产业增加值比重在2006年达到最高值(31.4%)后,由于第二产业的强势崛起,三产比重呈逐年下降趋势。从发展阶段来看,浏阳已处于工业化中后期,现代产业基本构架已经形成。但要构建更高层次的现代产业体系,还需在保持工业高速发展的同时,加快产业融合,增加现代服务业在经济结构中的比重。
(二)浏阳现代产业发展现状
1.农业:现代农业引领农业提质发展
——农业产业结构不断优化。花木、水果、蔬菜、油茶、油菜、烤烟、农产品加工等特色产业稳步发展,全市种植花卉苗木20.3万亩,水果17万亩,蔬菜45.6万亩,油茶80万亩,油菜46万亩,烤烟7万亩,年出栏生猪197万头,保持全国粮食、生猪生产重点县(市)地位,是“中国花卉苗木之乡”、“中国油茶之乡”。
——农业规模经营日益壮大。2015年新培育农民合作社489家,累计达3989家,居全省县市之首。沿溪、古港蔬菜产业结构调整示范片和大围山水果特色产业园入围省“百片千园万民”工程。创建长沙市级标准化农业生产示范基地46个。土地流转依法、规范、有序开展,实现土地流转169.6万亩,基本实现了农业规模化生产、集约化经营。
——农产品精深加工强劲发展。截至2015年,全市农产品加工企业共发展到1821家,产值2000万元规模以上企业115家,新增省级龙头企业3家,长沙市级龙头企业10家。2015年全市实现农产品加工总产值246亿元,增长21%。
2.工业:新兴工业逐步成为工业主体
——生物医药产业迅速壮大。目前,全市共有尔康、华纳大、威尔曼等医药企业76家,其中规模以上企业38家,2015年实现规模工业总产值248.7亿元,增长28.5%。浏阳经开区作为专业性的生物医药园,其综合实力位居全国第四,是联合国工业发展组织示范基地之一。尔康制药作为园区医药龙头企业,研发的木薯淀粉胶囊处于国际国内顶尖水平,总投资58亿元、年产300亿粒淀粉胶囊的生产基地一期项目已竣工投产,将成为浏阳新兴工业新的增长点。
——电子信息产业发展迅猛。目前,全市共有电子信息企业30余家,其中规模以上企业8家,2015年实现规模工业总产值470亿元,增长20.2%。其中,蓝思科技已发展成为湖南省出口总量最大的企业,2015年实现产值390亿元,增长23.4%。投资80亿的蓝思科技三期及总部基地项目即将建成投产,投资120亿元的基伍手机整机生产项目正在加快推进,电子信息产业有望迎来新一轮跨越发展。
——装备制造产业前景广阔。按照长沙工业“西高东制”(长沙西部发展高新技术产业,东部发展制造业)的发展战略基本布局,浏阳制造产业基地属于长沙制造业发展的规划区,能够较好地承接长沙市内制造企业的外迁,与长沙高新区、经开区等工业园区形成环绕长沙城区的制造产业带,发展前景广阔。目前,浏阳制造产业基地作为全国首家国家级再制造产业示范基地,形成了工程机械、汽车零配件和再制造三大特色产业体系。2015年,装备制造企业实现产值222.4亿元,增长30%。
——食品饮料产业后劲十足。作为传统蔬菜种植大县,浏阳具有巨大的原辅材料优势和加工工艺优势。目前,全市共有食品饮料生产企业160余家,其中规模以上企业57家,70家企业被评为省、长沙市农产品加工龙头企业;食品饮料产品类别上百个,拥有中国驰名商标2家、湖南名牌8家、湖南著名商标19家,以食品饮料生产企业为主体的两型产业园成功获批湖南首家“特色食品产业园”。2015年,食品饮料产业实现规模工业总产值98.7亿元,增长22%。
——鞭炮烟花加速转型升级。浏阳作为“中国花炮之乡”,具有悠久的鞭炮烟花生产历史,已成为全国乃至全世界最大的花炮生产基地。近年来,面对安全环保的压力,积极推进鞭炮烟花产业走“四化两型”之路,即加速集约化经营、专业化分工、机械化生产、信息化管理的进程,推进花炮产业朝“安全型”、“环保型”方向发展,成功实现了转危为机。两年来共淘汰小散乱差花炮企业200家,组建了三联、颐和隆、东信等14家集团公司。2015年,花炮产业集群实现总产值220.1亿元,增长8.9%。
3.三产:休闲旅游业成为新的增长点
——文化休闲旅游增势强劲。浏阳旅游资源非常丰富,有大围山国家生态旅游示范区、胡耀邦故居、秋收起义纪念园等一批旅游品牌,有周洛、凤凰峡等十大漂流基地和中南地区独有的室内、室外两大滑雪场。旅游服务功能齐全,有星级旅游饭店9家,其中五星级1家、星级农家乐37家、旅行社36家、专业旅游车队3家、省级旅游购物示范点1处,有菊花石雕、豆豉、根雕、茴饼、黑山羊等一批享有盛名的旅游特色产品。市内各景点实现全程高速直通,形成了“春赏花、夏漂流、秋品果、冬滑雪”的中南地区独具特色的旅游线路。2015年,全年接待游客1433.1万人次,实现旅游收入146.2亿元,分别增长13%和17%。
——文化创意产业来势喜人。以文化产业园为依托,充分发挥人文历史、生态环境和交通区位优势,把文化资源优势转化为文化产业优势。目前,园区共有16家移动互联网企业和一批优秀数字创意团队,打造了省内首个移动互联网创业中心和“焰遇浏阳河”城市公众平台,搭建了“文化产业股权融资交易平台”、“创意格子铺”、“创意集市”等融资孵化平台,以“欢乐浏阳河”、“智慧浏阳河”、“浪漫浏阳河”为内容的浏阳河文化价值体系正得到逐步完善。2015年,全市共有各类文化企业1200多家,实现文化产业总产值385亿元,增长13.5%。
——电子商务产业加速成长。截至2015年,在工商注册登记的电子商务公司共390家,其中2015年新成立28家;在阿里巴巴登记注册的企业共有4124家,其中以花炮、苗木、医药、炭雕、机械、食品为主,淘宝卖家2350余家。湖南一朵、泰尔制药、绿之韵、九道湾等企业积极拓展电子商务营销,带动超过50%的企业启动了电子商务平台的运作。
——金融保险产业健康发展。目前,全市共有银行金融机构17家,融资性担保公司2家,小额贷款公司4家,证券营业部2家,保险公司24家。2015年,全市金融机构存贷款余额分别为527.2亿元、421.6亿元,增长21%和16.8%。金融环境不断优化,先后被授予“金融安全区达标单位”、全省首家“金融安全区”等称号,并一直保持至今。
二、浏阳构建现代产业体系的条件分析
(一)有利因素
1.产业基础优势
浏阳产业经过多年的积累与发展,产业结构不断优化,产业链不断延长,发展质量不断提升。目前全市已逐步形成了电子信息、生物医药、机械制造、鞭炮烟花、健康食品、生态旅游、现代服务、文化创意等八大产业集群。截至目前,全市共有登记注册企业1.2万家,规模企业829家,高新技术企业98家,产值过亿元企业300家,上市企业5家。2015年,全市实现规模工业总产值1975.3亿元,增长16.8%。其中传统花炮产业实现税收10.9亿元,占全市税收的13%,电子信息、生物医药、机械制造三大产业实现税收18.1亿元,占全市税收的29.6%,形成了新型工业与传统花炮产业多点支撑的格局,为构建现代产业结构体系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2.人才支撑优势
现代产业体系需要前沿科技、高端人才和创新环境支撑。自2012年以来,浏阳大力推进“5358”人才工程,计划用5年时间引进3000名教育卫生和机关事业单位人才、5000名企业中高层管理人才、80000名企业专业技能人才。近三年,全市共引进青年党政人才500余名、教育卫生类人才1400余名、企业中高层管理人才3600余名、企业专业技能人才40000余名,为浏阳现代产业体系的构建积蓄了人力资源优势。同时,依托省会长沙高等院校科研优势,积极推进与中南大学等知名院校的“市校”、“校企”合作,为浏阳实现现代产业转型升级提供了强有力智力支撑和科研保障。2015年,全市专利申报件达1225件,县域创新能力位居全国县级城市第48名,成为湖南唯一进入前50强的县(市),连续十一年获评为全国科技进步先进县(市)。
3.体制环境优势
从政务环境来看,浏阳通过加快政府职能转变,规范权力运行,推进简政放权、行政审批制度改革,强化全程代办、限时办结和“两帮两促”等服务举措,严格实行开门办公和公开接访、限时办结、资金公示等“三个一律”制度,行政效能明显提升,政务环境不断优化。在全省机关干部作风和教育实践活动整改落实情况民意调查中,浏阳群众满意率均居长沙九区县(市)第1位。从竞争实力来看,2015年浏阳县域经济与县域基本竞争力跃居全国百强第28位,综合实力居全国县市第19位,在全国工业百强县(市)中排名第15位,位居中部第一,成功跻身福布斯中国大陆最佳县级城市榜第28位,被评为中国全面小康十大示范县市。从生态环境来看,浏阳是中国生态魅力城市、国家生态示范县(市)、中国人居环境范例奖城市、中国优秀旅游城市,良好的生态环境已成为了浏阳发展的一张名片。
4.交通区位优势
浏阳地处湘东,位于长江经济带发展腹地,有望建设成为省会副中心和湘赣边区域性中心城市。近年来,浏阳交通枢纽地位进一步提升。境内长浏、大浏、浏醴等5条高速公路相继通车,域内高速公路通车里程达227.3公里,互通口17个,各乡镇(街道)均可在20分钟内上高速。毗邻黄花国际机场和武广高铁站,半小时车程到达长沙、株洲、湘潭。随着金阳大道、西北环线的推进建设,蒙华铁路的破土动工,南北横线的规划兴建,“对内大循环、对外大开放”的交通格局进一步完善。
(二)发展瓶颈
1.产业整体结构有待优化
农业以种养业为主体,产业化程度总体不高,龙头企业和农民专业合作社带动能力较弱,现代农业发展还需进一步增效提质。新型工业增长过分依靠部分龙头企业,产业链条还不够完善,传统花炮产业受安全、环保双重压力,近年来产销增速明显放缓,转型升级之路仍任重道远。服务业有待提质,物流、商务、科技、金融、信息、涉农等生产性服务业比重还不高。
2.高端产业比重有待提高
浏阳目前虽然在部分行业具备了良好的发展基础,但尚未形成完整产业链和上规模的产业集群,真正具有完全自主知识产权的终端产品和企业较少,缺乏在国内外有重大影响力的知名品牌,产品在国内外高端市场缺乏竞争力。现代农业、现代服务业发展不充分,大多数为劳动密集型企业,产业形态粗放,缺乏影响力大、附加值高的龙头服务企业和服务品牌。
3.发展要素瓶颈亟待破解
一是基础设施滞后于经济发展需要。经开区、制造产业基地等重点园区的供电、供水、交通等基础设施及商业、休闲娱乐等生活配套设施不够完善,制约了园区扩容发展。二是企业融资难问题较为突出。大部分中小企业,普遍存在融资难问题,解决融资问题已经成为中小企业创业生存和发展的关键。三是生产要素制约发展。土地、用工、技术等要素缺乏制约了产业发展壮大。
三、浏阳构建现代产业体系的路径选择
区域经济的竞争,越来越表现为产业链条与产业集群的竞争。构建充满活力的现代产业体系,将决定着浏阳在新的起点上实现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动能,要想取得发展的先机,必须超前谋划,科学定位,突出重点,强力推进。
(一)准确把握发展原则
一是坚持高端发展。充分利用国内外市场,引导企业占据产业链核心和价值链高端,实现从参与国内外低端竞争到参与国内外高端竞争的转变。大力发展现代服务业、先进制造业、高新技术产业,使高科技含量、高附加值、低能耗、低污染的高端产业成为产业体系中的主体,辐射带动区域产业结构优化升级。
二是坚持融合发展。推动现代服务业、现代制造业、现代农业等三次产业联动发展,进一步延伸产业链条,优化产业结构。坚持以新型工业为第一推进力,带动一三产业发展,以现代物流、金融保险、房地产开发、电子商务等现代服务业为纽带,促进现代制造业提质升级,引领现代农业发展。
三是坚持两型发展。按照“两型社会”建设要求,以金阳新区这一核心平台为突破口,大力发展以环保型、低消耗、循环型、高科技为主的两型产业,实现产业与资源、环境协调发展,增强产业可持续发展动能和产业综合竞争力,把浏阳打造成两型产业发展示范区。
(二)科学确立发展重点
一是构建以战略性新兴产业和传统优势产业双轮驱动的现代工业体系。坚持以科技创新为主抓手,以金阳新区等板块园区为主战场,推动产业集群化、高端化发展。大力培育电子信息、生物医药、机械制造、鞭炮烟花、健康食品等产业集群。强化产学研金结合,大力推进市校合作和知识产权战略,提高质量标准意识,构建现代技术创新体系,建设金阳新区科技成果转化中心。坚持项目向园区集中、要素向园区集聚、政策向园区倾斜,推动浏阳经开区向千亿级园区迈进,制造产业基地向500亿元规模努力,两型产业示范园等其他板块园区力争取得突破性进展,更好发挥园区经济对县域发展的支撑作用。创新招商方式,实施引大引强引智战略,加快产业配套升级。提高大中型企业核心竞争力,大力支持小微企业发展。
二是建设融生产、生活和生态功能于一体的现代农业体系。坚持用工业化理念谋划现代农业发展,以小城市、中心镇、特色镇为依托,利用自然生态、田园景观,创新农业经营,大力发展现代都市农业、休闲农业。以两型产业园为平台,引进和培育一批健康食品重点企业,推进农产品精深加工,提高农业产业化、市场化水平。加快农业生产标准化步伐,打造长株潭城市群绿色农产品供应基地,建设浏阳现代农业综合配套改革示范区。加快发展现代农庄,提高农机装备水平,继续提升水稻、油菜生产机械化水平。积极发展农村金融,壮大集体经济,大力发展农场、农业企业和农业专业合作社等现代农业组织,加快构建集约化、专业化、组织化、社会化相结合的新型农业经营体系。
三是打造以商贸旅游为龙头的新现代服务业体系。围绕“一带两圈五大组团”总体布局,推进大围山国家生态旅游示范区“一园四镇”开发,发展生态休闲旅游和乡村旅游,精心策划赏花季、漂流节、滑雪节等旅游节会,全面打响“湖湘宝地、美丽浏阳”旅游品牌。加快发展新城区大型商贸平台,致力打造湘赣边商贸物流中心。大力发展会展经济,精心组织花炮节、商务节、农博会、房交会等节会活动。促进移动互联网与文化创意、金融保险、生态环保、仓储物流、健康养老、电子商务等现代服务业融合发展,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
(三)理性选择发展方式
一是坚持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充分发挥信息技术的经济增长“倍增器”、发展方式“转换器”和产业升级“助推器”的作用,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以工业化助推信息化。着力加强信息技术在工业领域的推广应用,广泛运用信息技术提高装备和工艺水平,改进工艺流程,增强科技含量,淘汰落后产能,实现节能降耗。切实提高企业研发设计、生产制造、企业管理、市场营销等各个环节的智能化水平,推进工业研发设计信息化、工业生产过程自动化、企业行业管理信息化、产品市场流通信息化。
二是坚持以服务业提升制造业。强化区域服务功能,改善发展条件,通过发展生产性服务业助推工业升级。大力发展现代物流、总部经济、金融服务、信息服务、科技研发、创意设计、商务会展等生产性服务业,提升发展餐饮住宿、旅游休闲、商贸物流、汽车服务等生活性服务业,构建与新型工业化相配套、与城乡一体化相适应的现代服务业体系。
三是坚持以浏阳制造向浏阳创造转变。围绕产业转型升级,引导资金、人才、技术等要素向优势企业和重点产业集中,推动优势产业向价值高端发展,推动产业从制造向智造转型、产品向名品转变、权益向效益转化,加快“浏阳制造”向“浏阳创造”、“浏阳服务”升级,从而提高核心竞争力、市场占有率和产品附加值,以链群发展促进综合竞争能力不断提升。
(四)着力构建保障体系
一是突出规划引领。按照构建现代产业体系要求,做好“十三五”产业发展总体规划、产业布局规划及战略性新兴产业专项发展规划,推动三大规划有效对接和有机统一,着力引导产业之间“准确定位、错位发展”。
二是抓好企业培育。加快培育有战略眼光和思维、懂经营善管理的优秀企业家队伍,提高带领企业转型升级的能力和水平。引进战略投资者,支持龙头企业实现产业整合,促成产业链条“织网”。通过整合企业存量资产、优化产业内部分工,进一步提高专业化协作水平,培育一批在国内外有影响力和竞争力的品牌企业。
三是壮大外向经济。大力引进先进技术和高端人才,增强企业自主创新和核心竞争力。加强出口主体建设,鼓励企业“引进来,走出去”,在国内外高端市场参与竞争,提升经济外向型水平。发挥星沙海关驻浏阳办事处作用,推进口岸“大通关”建设,提升浏阳经济外向型水平。
四是优化发展环境。进一步简化审批程序,提高办事效率,继续深入开展“两帮两促”、“一推行四公开”活动,为企业排忧解难;针对企业需求提供订单式、处方式、个性化的服务,建立健全各类服务体系。大力弘扬创业创新精神,在全社会形成鼓励创造、宽容失败的创业文化,营造尊重企业家、服务创业者的良好氛围。
中国乡村发现网转自:微信号 湖南省人民政府发展研究中心
(扫一扫,更多精彩内容!)